摘 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和科技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变得尤为关键。它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文化自信的构建。本文深入分析了革命文物保护的现状,探讨了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并提出了创新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旨在探索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又展现中国特色的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新路径,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关键词:革命文物 文物资源 文物保护 文创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9-3567(2024)08-0070-04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Dong Suyi
Inner Mongolia Museum,Hohhot,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01001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21st century,globaliz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gment have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society.In this context,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vclaonary cultural relics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crucial.It not only concerns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but also deeply affects the continuation ofnational spiri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is papes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discusses its important value in con- temporary times,and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a new path for the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that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but also shows Chinesecharacteristics,so as to ensure that these valuablecultural heritage can be inherited and blossom with a new luster in the newera.
Keywords: Revolutionary Culural Relics;Cultural relics resource;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Cultural and cre- 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保护的同时有效利用文化遗产,以及在利用过程中实现更有效地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深刻理解革命文物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精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寻找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又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新路径。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方法,以确保文化遗产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一、革命文物保护现状
(一)相关法律法规对革命文物保护进行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革命文物纳入了保护范畴,更为其定义了清晰的边界,明确保护的范围与责任。在此基础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革命文物管理的规范,强调对革命领导、英雄人物、重要名人故居、会议旧址、历史史陵园、纪念碑、红军遗物等各类革命文物的保护措施在思政教育领域,革命文物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教施,旨在全面保护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精神财富的文学习资源。通过将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课程,如“红色物质见证。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地上的北大思政课”,学生能在真实的革命场景中观护的通知》与《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感受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与伟大牺牲,进而深刻理解(2018—2022年)的意见》的发布则标志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新阶段,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革命文物保护的重视,更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工程确保革命文物得到妥善保存与合理利用。
(二)数字技术助力革命文物保护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各地革命文物纪念馆都敏锐把控到这一时代脉搏,积极转变思维模式,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强大力量开辟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播的新纪元。
首先,通过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等前沿科技,革命文物不再仅是传统的静态展示,而是以一种更为生动、互动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极大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体验维度。
其次,数字化保护措施的实施解决了革命文物因年代久远而面临的物理性损伤难题,更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赋予这些珍贵文物以新的生命力。
最后,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革命文物的数据注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字化平台能够智能分析用户偏好,推送个性化的内容,从而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让革命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验证。
二、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时代价值
(一)促进文化传承与历史教育
在当代社会,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展现出其独特而深远的时代价值,尤其是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历史教育方面(图一)。革命博物馆与纪念馆作为革命文物的守护者,收藏着历史的痕迹,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与生动的讲解,革命文物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串联起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深厚情感。
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革命文物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程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也促使学生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获得成长。
(二)为乡村振兴提供宝贵资源
革命文物作为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实体,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更在当代社会转型中扮演着激活乡村经济、促进产业融合的关键角色。近年来,“革命文物+”模式的兴起,将革命文物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传承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据统计,仅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的游客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亿人次,这一数字背后是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真实写照,是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
以革命文物为纽带,许多贫困地区实现了由内而外的蜕变。例如:在革命老区,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作战,通过修复革命遗址、挖掘红色故事打造出一批批红色旅游目的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许多乡村开始探索“革命文物+古村保护+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综合发展模式,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又共生。
(三)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革命文物作为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为学术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其能使学者跨越时空限制,直接追溯至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入分析,能揭示历史的多维度面貌,进而丰富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以颜清阳对苏区红色标语的研究为例,其研究结果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对敌政策和群众动员策略,还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氛围。由此可见,革命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理解历史复杂性的关键媒介。
图一 “人民的胜利 — — 淮海战役纪念馆革命文物精品展”现场(杜建坡摄)
图片来源:光明网(https:photo.gmw.cn/2023-01/14/content_36301602.htm)
三、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策略
(一)优化文物保护环境
在确保革命文物长期保存与传承的过程中,优化文物保护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提升保护意识的同时,掌握并应用科学的保护技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文物保护的坚实基础。
首先,保护工作者需具备高度责任感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文物进行精细分类,并根据每类文物的特性,识别潜在风险与干扰因素,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保护方案,从而最小化外部环境对文物的不利影响。
其次,定期对消防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检修与维护,是预防突发灾害、保障文物安全的必要措施。鉴于火灾等突发事件可能对革命文物造成灾难性损害,确保所有安全设备处于随时待命的良好状态,对于快速响应紧急情况至关重要。
最后,随着科技进步,高质量的保护技术为传统保护手段带来革新,如集成高清摄像、温度与湿度监测、入侵报警等功能的自动化监控系统,能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文物状态监控,并及时预警异常情况。例如,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突破了地理限制,使保护人员能够通过智能终端实时掌握文物动态,并在必要时进行远程干预与管理,这为文物安全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障。
(二)开发数字文创产品
发展已成为关键策略,不仅有效应对了革命文物的物理保护挑战,而且通过数字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形式,使文物成为连接历史的桥梁,促进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首先,在数字文创产品的研发中,如影像数字技术、数码显微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为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使文物能在数字空间中得到精确复制,可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例如,南京市中山陵革命纪念馆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的创新性互动数字文创产品,特别是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历史体验”,使观众能通过VR设备“亲历”历史时刻,如孙中山先生的国共合作谈判场景,从而深化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显著提升了革命文物的传播效果。
其次,数字文创产品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多样性也是其成功开发的关键。微电影、微剧、数字短片等新兴艺术形式的融合,通过精心的编排与创意设计,这些产品能够生动、直观地传达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思考,推动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理解。因此,数字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学习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革命文物的创新性保护与技术实践,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其中数字文创产品的开发
(三)依法严格管理,提升治理水平
依法严格管理,提升治理水平是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的关键。构建一个部门协同、多元保护的新格局能确保革命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促进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
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强化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职责与作用。构建上下协同、同级相关党政职能部门协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意味着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一个无缝对接、信息共享的保护网络,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例如,建立跨部门的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革命文物保护的重大事项,并制定统一的保护规划与行动指南,确保各项保护工作有序开展,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其次,统筹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促进革命文物整体保护的关键。在国家层面应将革命文物保护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如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通过整体展示工程构建一体化的导览、标识与讲解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底蕴的红色旅游线路。这一线路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革命文物的空间分布与历史关联,科学规划参观路线,确保游客能够系统、全面的了解革命历史,同时通过增设休息区、观景台、信息查询点等基础设施优化策略提升游览体验,增强革命文物的吸引力。
(四)创作精品,不断发扬革命精神
在当今社会,文化产品作为传播历史记忆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不容小觑。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舞台剧等,已经成为利用革命文物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的有效途径。《长津湖》《国家宝藏》《觉醒年代》等一系列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文化输出的典范。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们深刻挖掘了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接受历史教育,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以《长津湖》为例,这部影片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的壮烈场面,更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与钢铁意志。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力求贴实近历史,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让观众仿佛亲历战场,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样,《国家宝藏》节目则通过现代科技与艺术表演的结合让博物馆中的革命文物“活”了起来。每一期节目都选取几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通过戏剧化演绎其背后的故事,让观众领略文物之美,更深刻理解它们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还促进了革命文物的普及与研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四、结语
革命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未来的保护工作需要在维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探索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创新手段,这不仅能提高文物保护的有效性,还能扩大其传播的广泛性。尤其是在促进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方面,革命文物的利用应注重与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提升文物的社会价值,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应加强跨部门协作,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构建一个多元共治的保护格局。
参考文献
[1]张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的时代价值[J].互动软件,2021(10)-1724-1725.
[2]魏星,曾蓓,邱晓明.南京革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J].南京学研究,2023(2):35-49.
[3]马莉.宁夏博物馆革命文物的展示和利用[J].文化产业业,2023(36k10-12).
[4]高永川,代琴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视瞰下的红色纪念馆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纪念馆研究,2022(Z1):261-267.
[5]黄雪寅.搜红色文化物证集时代精神财富:试论革命文物内涵挖掘与潜能释放[J].博物院,2022(6):54-58.
[6]李和平,张政,陈桢豪.主题性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关联性保护研究:以重庆渝中区革命文物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2(6):89-96.
[7]姚文琦,赵景龙.陕西革命旧址现状和展示利用分析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