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迈月征,朝暮轮转
挥别2024,相拥2025
让我们通过10个关键词
一起来看看内蒙古博物院的
2024年度答卷
关键词1:博物馆热
全年开放315天
接待观众233.5万人次
博物馆热提前升温
第一季度观众量达22万人次,同比增长47%
暑期接待观众94.6万,最高日观众量达2.1万
延长暑期开放时间,丰富文化供给
加强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
关键词2:新展不停
全年举办临时展览10个
积极响应“北疆文化神州行”
5个外展先后走进9个省市
推出线上展览10个
结合展览举办博苑讲坛6期
开展策展人导赏活动8场
发布特展解读系列文章21篇
精选374件文物,带观众从北疆文化视角溯源历史,追根寻脉,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和璀璨光芒。
全方位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龙息息相关的重要印迹,穿越千年探寻根植于民族记忆中的中华龙文化。
集中展现内蒙古地区以长城为主体,包含军镇和羁縻的不同时期的王朝、国家和政权的边疆治理体系,勾勒出长城地带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
首次集中展示了50幅内蒙古古代壁画精品,领略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直观感受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的历史瞬间。
精选205件文物,展现古滇国青铜文化,感受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精选100余件珍贵党史文献,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到新中国成立的辉煌时刻,记录了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勇于探索的壮丽篇章。
精选200件/套文物,穿插10个重点文物犯罪案例,全面展现新时代内蒙古地区打击文物犯罪的丰硕成果。
汇聚百余幅优秀画作,呈现了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遗址、可移动文物的独具特色和文化艺术魅力。
精选270余件/套文物,展示内蒙古黄河流域文明发展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祖国北疆的历史进程。
展出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体量最大的玉猪龙,以及28件红山诸文化器物,让观众了解红山文化的最新考古成果,近距离感受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3:博物馆大学校
全年提供讲解6907批次、27423场次
开展线上线下社会教育活动1970场次
线下参与人数16.4万人次
线上点击量达1741.6万
馆校共建联盟单位扩展至20家
文物实景秀、主题游园会、户外研学、基层宣讲……
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
不断丰富博物馆“打开方式”
关键词4:文创“整活”
全年上新文创产品597款
产品累计品种3268款
推出主题文创展区10个
参加各类展会9次
将博物馆文化融入美好生活
“北疆文物之美”文创展区
非遗主题文创展区
“歌游内蒙古”文创展区
壁画主题文创展区
红色文创展区
这些年度爆款文创,你种草了吗?
关键词5:内博“蓝马甲”
全年招募志愿者141人
注册志愿者已达1433人
服务时间累计31258小时
提供公益讲解2637场次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576场
志愿者走进公园、社区,走上公交、高铁
传播历史文化,弘扬志愿精神
关键词6:藏品大盘点
历时9个月
盘点藏品150685件/套
账物相符,物物相符
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全面“体检”
按照保护等级制定文物预防性保护计划
关键词7:北疆寻宝者
全年征集历史文物和近现代藏品1333件(套)
推出“北疆寻宝记”系列纪录片10期
开展“北疆鉴宝”公益鉴定活动6次
为118位收藏人鉴定藏品432件(套)
开展涉案文物鉴定84起
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金属器文物鉴定培训班
全区60余名学员参训
关键词8:守护与传承
修复、养护馆藏文物约138件/套
完成馆藏300件/套文物保存现状评估
利用科技手段提取165件珍贵文物信息
馆藏青铜器、皮制文物保护修复2个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青铜器、纺织品、木器漆(简牍)保护修复计划》
关键词9:数智赋能
启动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
全年采集制作3D数字文物1977件/套
入选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
完成940件/套革命文物数据采集
官网上线497件珍贵文物三维数据
发布系列文物故事片50余部
全面升级流动数字展车
新增深度活化数字化文物113件/套
关键词10:开拓创新
全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30余次
出版专著、图录6部
全院职工累计发表论文46篇
承担科研课题、项目7项
2024年,内蒙古博物院解锁更多成就
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获得各类荣誉15项
回首2024,我们与您
共同见证了文化的力量
感谢每一位观众的陪伴与支持
2025年内蒙古博物院与您
共赴新程 共续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