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左权县,“红色百里太行画廊”,将生态资源与革命文物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空间;长治市平顺县,打造“一键智慧游”发布古建筑主题游览线路,吸引更多人走进山西古建,了解国宝建筑;大同市浑源县,以浑源古城为中心,结合周边恒山建筑群、悬空寺、神溪村,辐射周边文物点,文物景区抱团发展,旅游线路越发丰富……
时下,或许你看到了山西各县市的变化,文物资源不断整合,文物保护活化利用不断推进,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逐渐闪耀,迸发着时代之光。据了解,从2020年11月开始,山西省文物局参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要求,率先启动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核定公布在建示范区22个,构建了遍及全省2市、20县(区)的“2+20”示范区创建格局。
如何依托文物保护示范区进行改革和创建?如何以示范区创建成果,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这四年的时光里,山西省文物局加强统筹、支持探索,督促精准施策,各示范区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扎实进取,创建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为公众亮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活用文物资源 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国家明确提出,建设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旗帜,是政策利好的集中释放地。作为文物大省,山西要创建自己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大势所趋,更是一次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
如何打造文物保护示范区?就目前取得的工作成果来看,山西主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保”,创建文物保护示范区,首要构建“大保护”格局,围绕文物保护、环境提升、文化传承等,包括社会关注的开发性保护方面,让文物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得到全面体现。山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文物安全是首位,应保尽保,筑牢底线是构建原则,一切改革和创新,都必须以文物保护为首要任务。第二,“改”,这是观念的改革,也是制度体系的改革,示范区要拓展思路,从保护利用活化,传播民族文化,传承好乡愁记忆,在方式机制上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新路径。第三,“融合”,整合相应资源,培育相应业态,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生活。第四,“活化”,文物保护示范区性建设是开创性的工作,要深入挖掘文物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途径,鼓励通过类博物馆化、结合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利用融媒体平台、数字化科技手段等,盘活文物资源,促进开放共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文物活起来,以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目前,经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愿申请,自主创建,山西省文物局组织评估,核定公布,共有在建示范区22个。其中,以市为创建主体的有2个,分别是晋城市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及运城市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其余20个示范区以县(区)为创建主体,分别是大同市浑源县、朔州市应县、忻州市繁峙县、太原市迎泽区及晋源区、阳泉市城区、吕梁市柳林县及临县、晋中市左权县及昔阳县、长治市武乡县及平顺县、晋城市高平市、陵川县及阳城县、临汾市霍州市及襄汾县、运城市盐湖区、永济市及芮城县。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示范区的设立,立足本域资源禀赋,将文物保护利用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专业镇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等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不同主题。围绕文物保护利用机制体制改革和发展思路创新,突出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保护,突出各类政策的突破集成,推动文物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双向促进,更好彰显文物资源在促进区域发展、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引领作用。
2023年4月,经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山西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被正式列入山西省创建示范活动名录。此外,通过积极培育并推荐,晋城市古民居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入选国家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融合与创新 文物资源焕发新生机
四年磨一剑,山西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已初具规模,22个示范区结合自身文物资源特点,寻找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火爆的钟楼街,成为太原最著名的打卡地。
太原市东祁家山知青房旧址修缮后。
筑牢底线 打造科学保护典范
文物保护,是示范区建设的原则和底线。如今的太原市,被冠以“百家博物馆之城”的美誉,以打造红色、智慧、经典、群众四类博物馆为己任,让小而精的博物馆走入社区,这与多年来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精心规划、科学保护密不可分。
太原市迎泽区,是宋建太原古城和明建太原府城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众多。近年来,迎泽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积极探索老城改造与文物保护利用和谐共赢的新模式,不断加大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力度,拓宽文物展示利用途径,促进文旅商深度融合,擦亮“千年府城首善迎泽”金色名片。在钟楼街片区改造中,坚持恢复街道肌理、传承历史文脉,陆续完成了泰山庙、书业诚等5处文保建筑、6处文物建筑、18处历史建筑、25条历史街巷的修缮改造。从2021年9月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并荣登全国11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热度排名第5位。
在示范区建设中,还注重一批低级别文物的抢险修缮和环境整治,完成了观家峪朝阳洞、东祁家山知青房旧址、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指挥部旧址等文物建筑修缮,并进行展陈布置,活化利用。“文物保护由原来仅注重的本体抢救保护,扩展到文物本体整体保护和周边环境的改善,这是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与此同时,能让文物焕发‘新生’,把文化成果惠及民众,这正是示范区建设的意义所在。”曾参与示范区建设评估工作的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王崇恩说,区域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老城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更加紧密,系统性治理、一体化推进的保护方式为文物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运城市,“考古前置”是创建综合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首要标准,根据文物资源分布特点,做好制度设计,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考古工作质量管理,以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的充分阐释为动力,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运城市由文物大市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市转变,实现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全省示范引领意义的综合性示范区。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考古前置的相应政策,建立了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在进行基本建设前,都会依法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做到“先考古、后出让”的全面落实,相关部门都能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精准赋能,简政放权,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晋城市以古建古堡为核心,集聚红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生态自然景观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构建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不同空间的八大类特色类博物馆群,大力拓展文物活化利用的途径,使文物古建筑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既让游客游览了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建遗产,也增加了当地与旅游相关的综合收入,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武乡县内,改造后的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
产权灵活处理,为管理工作“解忧”
文物资源产权归属复杂,国有、集体所有、私有情况多样,成为制约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因素。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有些地方融入了产权归属和置换的众多创新要素,不失为一种尝试和探索。
武乡县政府在确保所有权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引导,引入社会资本实施文物保护与利用。针对示范区内产权问题,探索采取资产购买、股份合作、产权置换、以租代管等多种创新方式,有效解决革命文物私人产权或产权不明晰等问题。对王家峪总部附属机关秘书处旧址进行购买;对王家峪村、上北漳村、下北漳村、下合村、石圪垤村革命文物旧址院落,以村集体牵头成立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通过第三方评估后参与入股合作,涉及的172个院落222户已全部签订合作协议,有效地促进全民参与文物保护。
阳城县政府出台资金奖补办法,对投入古堡民居保护修缮的组织及个人,按照项目投资额的10%-15%给予资金补贴;乡镇村成立民办非企业文物保护中心,探索产权不变,集体统一经营管理路径;文物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和质量跟踪保障,形成“经费试点、机构试点、产权试点、方法试点”的经验模式,有效解决私有古民居保护利用问题,推动古堡古村落文物密集区的保护利用工作。
在文物利用途径上各地示范区也开动脑筋,有了不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落地陈廷敬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干部教育实践情景课堂”在武乡革命旧址点燃新生。为了阐释好、传承好文物价值与文化内涵,高平市与中国美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依托重点文保单位成立实验教学研究所、实习实训基地;襄汾县深入挖掘陶寺遗址“最早中国”文化内涵,打造“历法之源天象观测体验活动”,推出人祖山——陶寺——塔儿山的“神轴”和尧庙——陶寺——丁村遗址的“人轴”两条研学走读线路,让文物活起来。破解老建筑一锁了之的困局,晋城市以古建古堡为核心,集聚红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生态自然景观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构建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不同空间的八大类特色类博物馆群。
文物资源,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融入公众的生活中。
运城市永济市创排《梦境西厢记》剧目,创新夜间文旅项目。
科技赋能,提升文物活化水平
文物活化融入新手段,这是近年来文博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让科技赋能,使得文物焕发更新的魅力。
永济市挖掘普救寺和鹳雀楼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打造《梦境西厢记》大型行浸式夜游体验剧等项目,提升现有“普救寺爱情文化节”“鹳雀楼诗歌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品质,充分展示蒲州经典爱情、经典诗歌、传统德孝等优秀传统文化。芮城县出版发行以永乐宫等古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题材影视剧目,高标准打造《永乐宫纪事》大型舞台剧。
与此同时,发掘山西文物资源IP深度魅力,推动文创产品转化。永济市以黄河铁牛、鹳雀楼、西厢记等特色文化资源为主题,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文创产品研发合作机制。晋城市推出《中原逐鹿图》《来自星辰的爱主题丝巾》等文创产品,走近民众生活。
有效利用盘活资源 形成融合发展示范
四年来,各示范区致力于使文化魅力和综合效益相生相长,拓展融合业态,培育发展新增长极,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外,文物示范区在建设进程中,也赋予了人民美好的生活,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不断传承历史文明、诠释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精神。如何推广示范区创建经验?对此,山西晚报记者针对性地采访了阳泉市与运城市盐湖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成功做法,将他们行之有效的举措和创意,推荐给大家。
运城盐湖区:让文物古迹融入现代生活
从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朦胧的夜幕,盐湖区东郭镇南山运动公园内都聚集着热爱生活、享受体育运动的大众们,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上,肆意奔跑的人们淌下一滴滴汗水;林荫处的漫步小道上,健步如飞的男女老少们尽享着走路的快乐,大家都在享受着公园带给人们的幸福感,也享受着鸟语花香,树荫成林的美感。但是你完全想不到,这里是依托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郭墓地打造而成的,是一处考古遗址公园+城市公园的地标性建筑。
早些年前,东郭墓地周边盗墓事件频发,文物保护工作十分被动。为改善这一局面,2020年起,盐湖区投资1.2亿元,实施开展了东郭墓地(南山运动公园)综合保护利用项目。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基础上,以大面积草坪景观为基底,部分区域覆土,建设保护展示设施,运动设施及文化景观,把东郭墓地打造成了一个集文物保护、文化阐释、体育运动、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园。南山运动公园的建成,既保护了文物,又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吸引了城市人流,带动了夜间经济发展。如今,南山运动公园已成为运城市民健身运动和休闲纳凉的好去处。附近村民表示,家门口变美了、变靓了。不少来此进行夏日晨跑的城区居民说“这边的环境真不错”。此外,还有不少城区居民和周边县市游客在此进行露营,闲暇时间,带着帐篷、餐垫、便携桌椅,享受阳光与绿色,南山运动公园已成为许多市民休闲度假的新选择。
盐湖区文物保护示范区的另一创举,就是对于“同善义仓”的打造。该建筑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阎敬铭侄子阎廼珏先生在运城建的“同善义仓”之一,体现了清代仓储建筑的形制、材料和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如今的“同善义仓”成为主题性农耕博览园,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业态,实现从文物到文化艺术到体验经济的深度活化,让这一关于“粮食安全”的国保单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以一处文物景观,打造集群式的文化项目,是盐湖区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亮点。除了农耕博览园外,2021年11月,河东池盐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国唯一一座全面展示古老池盐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而依托池神庙打造的池盐文化博览园也于2023年11月对外开放,围绕池盐文化打造的大型沉浸式游园演出《宋韵·南风歌》已在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顺利推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目前池盐文化博览园已成为一个集历史探寻、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城市地标性大型文化旅游目的地。此外,依托蚩尤村遗址打造的蚩尤文化园也在2023年11月开园,蚩尤文化园的建成填补了运城市没有蚩尤文化展示区域的空白,也增加和丰富了中条山文旅产业带的人文景观,对延续蚩尤部落文化传承、提升美丽乡村的品位和档次具有积极意义。
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公园+文物”的开发利用模式,让文物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真正融合,既提升了文物的尊严,又为市民创建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让广大群众共享文物高质量发展成果。
阳泉市:深挖红色资源,叫响红色文化品牌
在阳泉闹市之中的保晋巷内,一座砖瓦结构的小院隐于其间。这座小院,便是阳泉市创建之始市委市政府驻地旧址。1947年5月2日,晋东工业重镇阳泉在正太战役中浴火新生,获得解放;5月4日,中共冀晋区党委、行署从平定县划出阳泉集镇及附近3个村,独立设市,正式组建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成为我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这座小院,就是“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一路走来的见证。
阳泉市城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依托“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的核心地位,以建设全国一流的红色教育基地为目标,致力于推出一批与“中共创建第一城”相关联的文旅融合示范点,开展主题多样的社会教育及研学活动,将深度体验、教育培育、文化创意等相结合,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和全国研学旅行基地。
2021年,“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解决了37户原住地居民的民生问题,并丰富历史实物布展,面向社会公众征集阳泉解放建市前后的历史照片、文件、档案及当时办公桌椅、用品等物品,依据历史文献建设陈列室,布展各办公室,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复红色革命遗址原貌。通过主题文化活动,以及AR全景导览和有声朗读墙,增强旧址学习、教育、参观功能。旧址建成后,通过开设文创商店,在解决游览内容单调的基础上,通过“红色”加“创意”的组合,使文创产品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视觉表达和引导,让大众从多方面感受红色IP的魅力,在促进消费的同时,认同文化的价值,追寻和继承先人留下的珍贵足迹和心路历程,得其精神,化古为今,达到以商养文的目标。
修缮恢复“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就是要在闹市中辟出一块洗礼思想的地方,建设一座净化灵魂的基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深切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秉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底色,依托红色文化遗址,阳泉城区不断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城市形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让红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更好地服务当代、教育人民。
时下,在文物工作的新征程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就是契机,是构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的推手,赋能文物治理体系现代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山西境内涌现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保护示范区,以此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物新篇章。
(《山西晚报》2024年7月8日第08-09版;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图片由山西省文物局提供)
责任编辑:翟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