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基层行丨 找寻民族文脉 守护赣鄱记忆——文物点位实地调查江西篇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杨亚鹏 何文娟

时间:2025-05-22 浏览次数:30

image.png

  从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到婺源明清古村落,从千年之久的古石堨到70年前新中国修建的水利工程,江西普查队员穿梭在山野和古巷,用科技的“显微镜”与历史的“望远镜”,对文物遗存进行系统性“把脉”。

  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实地调查攻坚收尾阶段,近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2025年度“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江西,记者用镜头捕捉普查队员穿行于高山郊野、古村落实地调查的生动片段。

image.png

  庐山国家基准气候站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内,始建于1954年,高海拔与独特的地形使其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气象观测点,为庐山及长江中下游气候模型、灾害预警等提供数据支撑。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庐山文物部门联动气象等部门,持续加大新发现力度,将庐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纳入“四普”新发现文物点。

image.png

image.png

  庐山芦林湖水利工程1955年竣工并开始蓄水,以供水为主,兼有防洪、交通及旅游景观等综合效益。其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顶高程993.78米,最大坝高33.8米,坝顶长112米,宽12.5米,坝顶建有公路桥。作为一处重要的水利工程,庐山芦林湖大坝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庐山文物部门联合水利部门,在“四普”中将其列为新发现文物,普查队员拿着普查设备准备对大坝及周围石刻进行测量登记。

image.png

  庐山人文历史遗迹众多,有一些隐藏在密林之中。清代九江知府方体建于嘉庆年间的天池草堂,就是根据热心驴友提供的线索发现的,该遗址被纳入“四普”新发现文物。庐山文物部门采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据统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新发现文物来自征集的线索。

image.png

image.png

  婺源县古村古建遍布乡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在“四普”实地普查过程中,婺源县普查队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新老结合建立“传帮带”机制、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科技助力提升普查效率等创新措施,成功解决定位困难、数据采集效率低等问题,达到了“应普尽普”的目的。江西婺源厚塘庄园,有一处由四栋徽派古建筑宅院组成的民宿,其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谦和堂,将“新旧相融”与“保护创新”理念融入建筑,在“四普”中被纳入新发现文物,普查队员正在用专业设备对该建筑进行定位打点。

image.png

image.png

  为保护古村落和古建筑,婺源县成立古村古建保护委员会,统筹全县古村古建的指导保护工作,建立起“文物保护中心与乡镇、乡镇与村委会、村委会与各文物点”之间的文物安全工作纽带,形成“县、乡、村、点”四级联动保护机制。作为参加过“二普”“三普”的老兵,已退休的婺源博物馆馆长詹祥云加入“四普”实地调查,负责摄影工作,正在对西冲村新发现文物懿行堂进行拍照,其他工作人员则进行测量、登记等工作。

image.png

  古石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和水利工程技术,还为研究古代村落的发展模式和人口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2024年,婺源石堨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四普”实地调查中,婺源县文物部门与水利部门积极对接,根据提供的古石堨名单进行排查登记,同时对传统村落内的古井、古树、名人墓葬进行普查,实现了文物保护从“点”到“面”的转变,达到了“应普尽普”的要求。图为南宋罗云堨,其体呈牛角形,干砌石坝,长115米,高4.8米,上下游落差3.5米,虽历经时代变迁,仍然发挥着灌溉功能。

(文字:杨亚鹏 何文娟 摄影:杨亚鹏 何文娟 赵军慧)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