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路

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37333

  拓跋鲜卑为鲜卑中的一支,属东胡族系。约公元前1世纪时拓跋鲜卑先民从茫茫大兴安岭走出,向水草肥美、地域辽阔的“大泽”(今呼伦湖)进发。之后继续向西南迁徙,居阴山地区,肇建代魏于盛乐,播下心向华夏、渴望交融的种子。此后鲜卑人更以前所未有的豪气,建都平城,结束了分裂割据的乱局,并成为被纳入正史序列、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通过易汉服、讲汉语、胡汉通婚等诸多举措,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汇起来,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在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之际,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及区内十余家文博单位协办的这一展览,汇集了与拓跋鲜卑有关的精品文物285件。希望通过此展览,在新时代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形成的历史进程。

图片.png

  拓跋肇启
  拓跋鲜卑初起时是一个游弋于大兴安岭森林中的猎牧部落。据史载,他们很早就开始从大兴安岭北部南迁,历经九难八阻,迁至匈奴故地,进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于公元2世纪中叶加入由檀石槐建立的部落联盟,势力不断壮大;至3世纪中叶,其首领力微居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大黑河流域东部一带),吸纳乌桓、匈奴、汉人等组成部落联盟。4世纪初,首领猗卢自称代王,建立代政权。

图片.png

图片.png

嘎仙洞遗址及石刻祝文

  巍巍兴安,汤汤呼伦,茫茫敕勒,都留下他们迁徙的历史印迹。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的互动中,最终脱颖而出,雄踞于中国北方。为其后南进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png

骨器

图片.png

铜鎏金飞马纹饰牌

图片.png

嵌松石煤精饰品

图片.png

“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

图片.png

鹿角金步摇冠

  平城隆业
  大同,汉魏时称平城。自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作为北魏的都城近一个世纪。北魏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型,统治者仿效中原传统制度,以皇权和官僚系统取代了部落联盟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中原王朝式的治理体制。
  同时,通过迁徙大量人口充实京畿地区,筑城池、修苑囿、发展经济,黄河流域迎来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在此期间,北魏统治者维护了西域道路的畅通,保障了商贸往来,为平城经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魏王朝以盛乐为旧都,在盛乐建有云中镇、朔州,并在北疆地区设立六镇,护卫盛乐、平城。

图片.png

莲花忍冬纹砖

图片.png

卷云纹“平城”瓦当

图片.png

彩绘侍俑

图片.png

灰陶伎乐俑

图片.png

灰陶伎乐俑

图片.png

人物纹金盘

图片.png

嵌绿松石金饰

图片.png

双羊五轮金饰牌

图片.png

野猪纹圆形金饰

  洛邑重辉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开启了历7帝、享国40年的洛阳时代。
  迁都是其汉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拓跋鲜卑学习中原文化、儒家思想,使其与自身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开创了北魏洛阳时代。
  据史籍记载,当时洛阳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西域百国千城,纷至沓来,商胡贩客众多,天下之货悉备,一派繁荣昌盛景象。洛阳成为北魏时期民族、艺术、宗教文化融合的熔炉。

图片.png

六瓣宝装莲花纹瓦当

图片.png

正光五年铜佛

图片.png

石刻造像

图片.png

黄釉胡人乐舞扁壶


·接受参观预约·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展览面向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大中小学等团体开通预约通道,欢迎各单位组织人员参观展览。
  展览时间:2023年7月8日—9月10日
  展览地点:内蒙古博物院二楼临展厅
  团体预约电话:0471-4608265、0471-4614000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