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神庙修复:中国智慧赋能 中尼情谊赓续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李翔 赵军慧

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341

  700多年前,尼泊尔人阿尼哥来到元大都,留下了北京城内妙应寺白塔端庄矗立。

  10年前,尼泊尔首都加满德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遭受地震重创之际,肩负使命、满怀热忱的“文物医生”们从华夏大地奔赴高山之国,共同应对修复难题。

  今年,恰逢中尼建交70周年。如今九层神庙重新屹立于世人面前,向世界展示着它厚重的历史,以及中尼两国扎根于悠久历史、绽放于合作当下的情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如今正在引发更广泛的回响。

image.png

废墟上抢救瑰宝的“决心”

  尼泊尔群山环伺的山地中央,加德满都谷地如“心脏”静卧于此。回溯历史长河,这里自古便是文明交流的黄金要冲。

  加德满都谷地是尼泊尔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及附属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木构披檐,木雕花窗,斜撑与檐柱上图案精美……九层神庙建筑群作为典型的纽瓦丽建筑,体现着高水平的尼泊尔传统工艺,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突发8.1级强烈地震。剧烈的冲击与摇晃之下,包括九层神庙及附属建筑在内的众多文物古迹遭受严重破坏。

  尼泊尔政府向中国提出援助请求后,经双方协商,援尼泊尔加满德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保护修复项目列入中国援尼震后重建重点项目。这也是我国在尼泊尔开展的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外项目。

  2015年11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建考察组赴当地考察;2017年,该修复项目正式开工。

  为科学开展九层神庙修缮工作,修复团队基于灾后紧急响应阶段的评估工作,分析建筑结构特征及其残损机理,全面勘察、梳理文物建筑的地震灾后损伤,对九层神庙局部区域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勘探,对修缮对象进行材料、结构性能检测。

  在此基础上,中方修复团队与尼泊尔当地专家共同制定了九层神庙建筑地震灾后清理、防护和修缮的技术路线。

  项目开工以来,对九层神庙的修缮工作快速推进,到2019年的一年多时间里,已完成东南角塔落架维修、震后坍塌的东北角塔六层以及西南角塔七至九层的复原维修工作。

  2020年,疫情的阴霾突如其来,给项目按下了“暂停键”。在项目停工的近两年时间里,中方团队却未曾停歇,持续开展着国际灾后治理相关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等工作。

  2022年末,复工半年后的九层神庙修复项目通过中期验收,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文物安全防范、展示利用、现场宣传及展览筹备等工作。

  2024年8月,九层神庙修复项目顺利通过内部验收,同年11月,项目通过尼方对外技术验收,顺利竣工。

  7年,2000多个日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先后选派十余名文物保护技术人员扎根修缮工程一线,以坚守诠释对人类文明瑰宝的珍视,以行动书写国与国之间的双向奔赴。

坚守中传承创新的“匠心”

  九层神庙修复项目兼具文物保护和震后重建的双重特性,这一援外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全新挑战可以用“急难险重”来概括:

  “急”在于震后的神庙如风中残烛,余震、暴雨随时可能造成新的破坏,尽最大可能加快修复进程,才能将灾损降到最低;

  “难”在于震损文物建筑年代久远,原始资料缺失、前期勘察难度大,修复工作的技术难度和不可预见性远高于一般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物保护理念、修复技术标准上存在的差异也使协调各方达成统一的修复方案存在一定困难;

  “险”在于次生灾害虎视眈眈,时常威胁文物建筑和修复人员的安全;

  “重”则在于九层神庙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在尼泊尔人民心目中地位崇高,中方修复团队肩负的责任重若千钧。

  面对摆在眼前的种种棘手难题,中方修复团队没有丝毫退缩,全身心投入项目工作,积极作答援外文物保护修复的中国方案。

  建筑修缮工作开展前,中方团队实地调查和研究尼泊尔传统建筑和九层神庙建筑群的结构、做法、工艺、材料等特点,使用高精细测绘设备对九层神庙建筑群进行全面勘察。联合高校专业团队,用数字化方法记录和再现九层神庙的修复过程。特别记录了精美的尼泊尔砖木建筑传统雕刻工艺,为这些数百年前就雕刻在神庙柱子、角撑和窗棂上的神像与动物构件制作了高精度三维模型。

  为保证文物修复效果的“原汁原味”,九层神庙的修缮措施格外注重采用尼泊尔当地木材砖瓦等传统材料和传统技艺,同时尽可能保留和使用原有建筑构件以最大程度保存九层神庙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全部信息。

  对此,尼方专家曾表示不解,认为修补残损木构件费时费力,倾向雕刻使用新的木构件。经过中尼双方多次现场技术沟通,尼方认可了中国的修复方案。最终,80余位当地技艺精湛的木雕工匠与泥瓦匠受聘开展构件的精细修复、利用与预拼装等工作,3700余件雕刻构件按原型制重做补配,高达85%的老旧构件利用率……一项项数字背后凝聚着中方团队对异国文化的尊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赤诚。

  除了当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运用,中方团队还在文化交流中不断探索创新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修复过程中,中方团队发现尼泊尔传统木结构的节点连接较为简单,多采用木榫与木销钉的拉结固定方式,使得结构交接处并不牢固。正因为如此,地震导致建筑构件拔榫错位,建筑结构坍塌破坏。

  考虑到九层神庙建筑群为震损文物,结合文物建筑木构特点和主材娑罗木的硬木特性,团队采用可逆性软连接对薄弱节点进行加固,以最小干预方式实现整体结构补强,增强文物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

  面对九层神庙修复现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为施工中保证文物安全、施工安全和游客安全,中方团队另辟场地,在尼泊尔国家博物馆设置第二施工现场,将塌落的九层塔和东北角塔涉及的大量建筑构件运输到这里进行预拼装,完成坍塌部位预安装后再次拆散、编号,运输至九层神庙修复现场进行正式安装。

  东北角塔、九层塔的雕刻越是繁复精美,拼装的工作量就越大,仅东北角塔就有约5000个构件。缺失的部分要反复寻找、仔细比对,直至严丝合缝地安装上。这些纯手工制作的木构件往往只有一两厘米的细微偏差,要确保同一类构件的位置不混淆,必须付出巨大的耐心。

  中国方案赢得尼方高度评价:“中方工作效率高、质量好,九层神庙保护修复项目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典范。”

合作间惺惺相惜的“民心”

  喜马拉雅山脉巍然屹立,孔雀河奔流不息,中国与尼泊尔山水相依、世代友好。

  对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不过文化遗产事业宏大篇章中的一个章节。更为关键且意义深远的是,中尼两国工作人员通过携手并肩、深度协作,增进了对彼此文化艺术的认知、深化了对彼此文明的理解。

image.png

  为推动九层神庙建筑群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方团队聘请了许多尼泊尔传统木雕世家的能工巧匠。其中,已经跟着木匠世家学习木雕技艺17年的木匠苏曼对九层神庙雕刻的每一尊神像如数家珍。

  工作间隙,他常热情地向中方工作人员讲述每一尊神像背后的故事,从其独特的名称由来,到蕴含的文化意蕴,言语间满是自豪。木匠们通常会根据保存下来的神像,绘制残损部分的图样,再照图雕刻。

  施工现场的另一位木匠勒其米表示,他本来已经打算转行,因为参与九层神庙修复项目,他可以继续从事传统木雕工作,也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意义。他非常认可中国工作队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并表示以后在修复尼泊尔其他震损文物时也将践行中国的保护理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理念不仅留在匠人的心中,也作为展览呈现在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面前。如今,慕名前来加德满都九层神庙的游客,不仅能够在这神圣之地看到繁复精美的建筑艺术,还能移步展区,了解尼泊尔马亨德拉、比兰德拉两位国王的生平。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理念、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人文关怀,以及具体的技术要点、精妙的工艺方法,也都在展览中以生动翔实的方式呈现,为游客带来一场跨越文化与时空的文化体验。

  在稳步推进尼泊尔九层神庙修缮的同时,中方还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援尼项目组成员经国家文物局推荐进入由联合国(UN)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成立的灾后文化遗产响应保护工作组,并被选定为联合负责人牵头修订编制了《城市遗产地搜索与救援行动指南》,该指南作为国际搜救领域的第一份遗产保护行动指南,规定了灾后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操作流程和行动要点,厘清各参与方的职责和合作机制,对文物保护国际灾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尼方对九层神庙“形神兼备”的修复非常认可,此后,中方又承担了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修复一期项目(2020-2024年)。

  去年,中尼共同主办的“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实践营”上,中外遗产保护青年工作者济济一堂,围绕中尼古代建筑特征研究展开分享交流,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看到,历史的厚土之上,不止孕育出古老文明的不朽丰碑,也开出了交流合作的似锦繁花……

(李翔 赵军慧)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