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我总有整理相机储存卡的习惯。一来是为了删除一些“废片”以腾出更多储存空间,二来则是回顾这一年自己遇见的人和事。鼠标的滚轮骨碌骨碌地往下翻,一张张照片映入眼帘——文物,陪我走过了2024的四季。
春
2024年3月,时值春分。洹河之滨,殷墟之上,安阳细雨绵绵,润育着这座历史古城的群木繁草。工作多年,一直未有机会前往这座经常会在自己稿件中出现的城市。2月底,得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便决心择日前往参观。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走进边修复、边展示的“殷墟车马遗迹展”,时不时能听见小观众在背诵杜甫《兵车行》的声音;在“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主题展览里,我与其他观众一起试着读懂那些占卜记录;站在大厅抬头仰望,玄鸟正在空中盘旋,“玄鸟生商”的传说触手可及……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甲骨目不暇接,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尽最大努力去感受与理解,这片土地上三千年前的过往与辉煌。
夏
2024年7月,正是北京的炎夏。从钟楼、鼓楼到永定门,一趟中轴线的“踩点”行程就此开启。
在生命的长河里,夏天也是人生热情奔放的时候。于我而言,这的确是一趟“发现”之旅。在北京生活已有数年,中轴线上的许多地方我也曾去过。但以记者的身份前往,又能发现许多有趣之处——钟楼、鼓楼的楼梯陡峭,回想起来仍旧有些“腿软”;万宁桥的历史悠久,镇水兽护佑着一方安澜;先农坛的藻井又是那么美丽,抬头望去眼前尽是繁华,现在想起来,是否当时就应该入手几个冰箱贴?
秋
如果有人问我,2024年你印象深刻的采访活动是什么?国家文物局在9月中旬组织的“四普基层行”活动应该会是我的首选答案。
那一周的时间里,我第一次去到了河北武安以及山东德州、临朐和青州,第一次凌晨五点多出发去采访,第一次在玉米地里穿梭前行,第一次亲身参与了文物普查工作……没有时间欣赏橙黄橘绿的秋景,田野阡陌的文化遗产更加引人入胜。谈起“家门口”的文物古迹,当地的普查队员语气里带着骄傲与自豪。当现代测量工具与古老文化遗产“同框”,让我对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冬
时光流转,四季变化。气温虽然起起伏伏,不过,“博物馆热”似乎永不落幕。参观博物馆,已然成为许多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2024年的冬天,我来到国家博物馆,仿佛参加了一场文明交流互鉴的“嘉年华”。从古希腊的“美神降临”,到意大利知名画家卡拉瓦乔的真迹,再到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舌尖上的文物”,目光所及之处,无不人头攒动。在延绵的时代长河与交错的城市光影中,我们从馆舍天地看见了大千世界。欣闻国内也有许多展览已经成功“走出去”,相信在大陆的另一头、在大洋的另一边,那里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在琳琅满目的精美文物中,感受到彼此的文化联系。
(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
责任编辑:翟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