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院信息
返回列表

2024 12.02

打印

“北疆护宝”系列解读 | 伊和淖尔北魏墓群:古墓遗珍见证草原丝路繁荣

编辑:蒋丽楠 郑妙

浏览次数:2797

  伊和淖尔北魏墓群位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地处草原深处,曾3次遭到不法分子盗掘破坏,案件侦破后追缴回大量珍贵文物。经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座。

  伊和淖尔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荣获“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案件及抢救性发掘始末

  2010年6月,伊和淖尔墓群遭到盗掘,正镶白旗公安局迅速出警,抓获犯罪嫌疑人,并顺利追缴回大量珍贵北魏时期文物。

image.png

公安、文物部门在案发现场进行侦查取证

image.png

追缴回大量珍贵文物

  随后,文物工作者将被盗墓葬编号为M1,进行抢救性清理。墓葬中的漆棺外表装饰有鎏金铜铺首衔环、铜泡等,出土了大量釉陶器、金银器、玉珠饰、漆器、玻璃器等随葬品。

image.png

考古人员进行墓葬清理

image.png

银鎏金浮雕西洋人物花卉纹银钵出土情况

  2012年5月,伊和淖尔墓群再次被盗。考古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墓葬编号为M2,随葬品几乎被盗掘殆尽,仅保留一具黑漆木棺,上面残存鎏金铜铺首、铜泡、铁棺环,出土了4件陶器。

image.png

  2013年10月,“马背文物保护员”发现伊和淖尔墓地出现可疑痕迹,第一时间向文物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侦察取证,经查属盗掘未遂。文物部门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M3。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北魏时期彩棺,并组织考古、文物保护专家对木棺进行实验室考古。

image.png

彩棺出土情况

image.png

彩棺内部

  2014年8月至12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清理发掘了M4、M5、M6墓葬。其中,M4为辽代早期墓葬,其余5座均为北魏时期墓葬。

image.png

M4-6航拍图

  5座北魏时期墓葬全部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出土了木棺、金器、银器、铜器、铁器、漆器、釉陶器、玻璃器、丝织品、皮制品等珍贵遗物,其年代大致在北魏平城时期。

  文物赏析

image.png

银鎏金浮雕西洋人物花卉纹银钵

  银质,局部鎏金。在钵底圆形开光内对称布列4个人物头像,口沿下有一周连珠纹。腹部伸展出4组“阿堪突斯”叶纹,将腹壁四等分。这种叶纹是古代西亚、中亚艺术中常见的纹样。每一等分之间的小叶纹上托着一个圆环,圆环内各锤揲一个侧身、高鼻深目的人头像,两两相对,三女一男。银钵的发现见证了北魏时期与中亚地区的密切交流和草原丝绸之路的繁华。

image.png

蓝色透明玻璃碗

  由蓝色透明玻璃制成,器型规整,圆口稍向外敞,弧壁下敛,下有圈足,通体透明,光素无纹饰,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古代丝绸之路提供了实物资料。

image.png

镶宝石金腰带

  金质,由带扣、带环、带板、跎尾等组成。有长条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桃形等形制。镶嵌红宝石,做工精细,颇具西域风格。

image.png

金耳坠

  1对2件。大环与小环之间、小环与小环之间均用小粒珠焊接。大环和其中一个小环之间均焊接一圆形饰品,饰品外围有一圈连珠纹,中间是一弯月,内填宝石。小环下面的坠饰上部还有一小环,环下焊接细长柄,柄上缠2~3圈连珠纹,下坠为花瓣装饰。

image.png

金下颌托

  由头箍、连接片、护颚组成。主体部分位于中部,是两条翻转对望的龙,后面是两只鹦鹉,互相对望,鹦鹉尾巴细长,边缘为一圈忍冬纹,呈椭圆形。龙凤纹样作为中原地区的文化象征,出现在北方的墓葬品中,也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伊和淖尔墓群地处北魏六镇及北魏长城沿线。这些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规格较高,是一处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时期的家族性贵族墓地。

  从墓葬结构、木棺、陶器、漆器的造型图案看,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点,但金属器的工艺和造型图案却又表现出欧亚草原地区其他民族的一些文化特点,甚至有少量遗物为中西亚舶来品,说明该族群利用草原丝绸之路与欧亚草原的其他人群建立了较为广泛的联系,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