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内蒙古博物院安全生产与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25年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分析会。各部室负责人、安全员及清明节值班人员,物业项目部、内博艺海公司和驻院各维保机构负责人等30余人参会。分管副院长、院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当文物褪色、破损、蒙尘,一束能识别400多种色光的“智能光束”正悄然破译它们的秘密。高光谱成像如同一副“特制眼镜”,让我们在研究文物时不仅关注肉眼可见的表层色彩,更能捕捉红外、紫外的隐秘光波,因为每种物质都有独特的光谱指纹,它们就像DNA般...
3月26日上午,甘肃省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周英一行五人来到内蒙古博物院,围绕文物保护领域区域标准化、文物保护技术创新、专利利用与标准研制融合进行座谈。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部负责人苏妮汗主持座谈会,文保部部分业务人员参会。双方就院藏文物保存现...
内蒙古黄河流域是历史上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百有余戎”。秦汉以后,这里常以“河南地”“新秦中”等出现在历史记载中。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史料记载、边塞文学,以及北魏六军镇的设置和隋唐受降城的修筑,都讲述着河套地区...
2025年3月24日,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及直属单位,相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23个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此次会议主要总结2024年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和文物鉴定年度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
生物标本是内蒙古博物院展览内容的一大亮点,做好标本维护对提升我院的展览水平至关重要。2025年3月初开始,典藏部会同专业标本修复公司,对《亮丽内蒙古》展厅所有展出动物标本进行了修复、保养工作。该项工作历时近20天,除了对标本的基本除尘保养外,...
由内蒙古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联合策划的“融合之路——拓跋鲜卑的迁徙与发展历程”在深圳南山博物馆火热展出,吸引观众10万余人次,成为深圳市民热议的文化盛事。原定3个月的展期因反响热烈,延长半个月,将展至4月6日。...
战国鹤嘴型青铜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整体呈鹤首形,长喙圆眼,可纳柄,亦称为“杆头饰”。将崇拜物装饰于杖端或杆顶,是早期北方民族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鹤形杖首集神灵崇拜和权力象征为一体,与古代流行的鸠杖有密切关系。春分,也称“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