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2024 06.21

打印

新石器时代灰陶火种罐

浏览次数:3894

  内蒙古博物院现藏一件新石器时代灰陶火种罐,口径7.4厘米,高16厘米,底径5.9厘米,出土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喇嘛湾白泥窑遗址,为三级文物。

image.png

  火种罐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呈亚腰筒状。小口,束腰,小底,器身钻有6个气孔,器底有一个气孔,上半部为敞口高领,并装饰竖绳纹,下半部分饰有一周指甲纹。上下两部分的连接处装饰一周附加堆纹,不仅有装饰作用,同时也起到加固的功能。这种火种罐可以保存火种2-5天,每天添加新的燃烧便可达到长久保存火种的作用。其原理与现代火炉相似,在火种罐中放入火种,覆盖燃料,上半部分起到烟囱的效果,能减缓燃料的燃烧速度,同时罐身小孔起到氧气流通,防止火种熄灭的作用,罐底部小孔可以使灰烬漏出。

  人类从钻木取火到使用火种罐,中间还使用了“灶坑法”保留火种,比较而言,火种罐更易携带,同时可预防火灾的发生,让人类的日常生活更安全便利,也让人们在迁徒途中保留更多的人口。

  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河南孟津寨根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师赵遗址、内蒙古岱海地区先后出土了各种形态的火种罐,尤其是内蒙古地区,仅凉城县王墓山下遗址就发现19件火种罐,其中1件出自灰坑遗址,18件出自房屋,几乎是一房一器。由考古发现来看,火种罐的出现时间大概是在4000—6000年前,至少6000年前的火种罐已经在生活中普及,它出现的时间可能比6000年还要早。

  火种罐,看似普通,却是史前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里程碑。有了可以保存火种的方式,史前先民的生活方式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典藏部 云彩凤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