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返回列表

2024 02.21

打印

何为中华文明 | 《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系列解读(四)

编辑:陈昱昊 郑妙

浏览次数:27441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统一性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的合奏曲,也是中华文明的大基调。

图片.png

展览第四单元 合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至秦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汉武帝将“大一统”政治理念纳入构建王朝治理的实践,形成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并不断向外辐射。历代王朝更是将“大一统”思想贯通于治道的因革损益与治术的进退消长之中,不断完善“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模式,使之延续不辍,代有递嬗。文明的江河川流不息,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中华民族也始终牢固凝聚,从未泯灭“大一统”的精神内核,并内化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信仰和政治使命。
  九州共贯
  秦设郡县制统辖天下,中原历代王朝则以和亲、移民、屯垦、羁縻、互市等方式经略边疆,“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增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紧密联系。在“大一统”格局之下,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北疆,中华民族的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

图片.png

“单于和亲”瓦当 西汉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png

“大泉五十”铜范 新莽时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png

“晋鲜卑归义侯”金印 西晋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png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嵌银扎萨克令牌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山河无恙
  晚清以降,列强横行于中华大地,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以守常而待变,如松柏而常青,从积贫积弱到挺直脊梁,从光辉指引到同仇敌忾,北疆各族中华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信自强,同舟共济,共同书写了戮力同心、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

图片.png

乌兰夫在新三师使用的马鞍
1938年-1940年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png

绥察行政公署宣传标语 1940年-1941年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png

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员姚喆日记手稿
抗日战争时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png

阿鲁科尔沁旗蒙汉联合会使用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旗
1947年 内蒙古博物院藏

  守望相助
  内蒙古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沃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守望相助,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闯出了一条新路。

图片.png

内蒙古自治政府布告(第一号) 1947年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png

龙梅玉荣表彰信 1964年 内蒙古博物院藏

图片.png

草原图卷

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
正在内蒙古博物院热展中
更多精彩 等你打卡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