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返回列表

2024 02.28

打印

龙行中华 | 细数“来龙去脉”看龙形象的诞生与演变

编辑:陈昱昊 郑妙

浏览次数:23587

  《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正在内蒙古博物院展出,“含龙量”满满,吸引了众多观众打卡参观。展览分为生肖文化的源与流、龙形象的诞生与演变、历史文化中的龙、民俗文化中的龙、重返恐龙世界五个部分,展现了龙在中华文化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龙年看龙,《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带您解码中国龙文化。

图片.png

图片.png

  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神异动物,它的身上凝聚了兽的野性、人的悟性和神的灵性。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已广布于华夏大地。悠悠岁月流转,龙形象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直至两宋,逐渐定型,同时被人们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龙形象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明的神秘起源,也能了解到中华文化悠久的发展历程。
  潜龙于渊(新石器时代)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几乎所有的文化层中都发现有“龙”形图像、器物,分布范围也极其广泛。根据诸多考古发现,早在八千年前,融汇多种动物形态的“龙”形象就已经存在,并带着原始信仰的印迹,成为中华先民们自然智慧最早的凝聚物之一,同时也是传承至今,为数不多的,对于天地观念的最早摹写。

图片.png

  见龙在田(夏商至隋唐)
  史前时代的龙纹造型、结构简单,艺术创造上给人以单纯、质朴和粗犷的美感。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形象开始不断演变,由简入繁,由抽象到写实,极具艺术魅力,同时内涵也愈加丰富。中华文明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进而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意趣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夏代龙文物,说明此时龙已经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图片.png

  ·商周(西周)
  商代开始,龙的突出特征便是有了角,并多以夔龙纹等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

图片.png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与政治上诸侯争雄、思想界百家争鸣、阴阳学说盛行相适应,龙的图案中出现了“群龙”和“交龙”形象。

图片.png

  ·秦汉
  而随着华夏大地结束战乱,走向一统,秦汉时代的龙出现相对规范和定型的趋势,并出现了背上长翅膀的龙。

图片.png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龙形象对内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融合佛教文化,流行的行龙纹头部扁长,角似鹿角,发鬣后披,挺胸奋肢,呈现出矫健奔放、线条流畅、气韵生动的特点。

图片.png

  ·隋唐
  隋唐时期,人们注重将龙的形象同器具的实用功能结合起来,龙的角分出了枝杈,并出现“尾腿缠绕”造型,“龙珠”图案开始盛行。

图片.png

  飞龙在天(宋元明清)
  进入宋元时期,宋人对前代各种龙形象做出总结归纳,并提出了完整的画龙规范,蛇身、兽首、有爪、有须的中国龙形象逐渐得以固定,并沿着垄断化的宫廷龙和多样化的民间龙两条线索发展。此外,通过对早期不同龙形象的总结,人们还将龙细分成为蛟龙、应龙、虬(qiú)龙、螭龙、烛龙、蜃龙等类别,并提出了“龙生九子”的概念,共同构成了庞大而又繁杂的龙之家族。
  ·宫廷龙
  两宋以后,民间使用龙纹图样的现象屡禁不止,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妥协的办法,重新规定宫中龙纹画五个爪,大臣以下使用龙纹只能三个或四个爪。明清两代承袭元制,并在名称上加以变通,四爪只能称为蟒。甚至有清一代,仅规定绣有十二章纹的龙袍方为皇室专属。

图片.png

  ·烛龙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海外北经》记述,烛龙“人面蛇身”,传说其张目能照耀天下,因此也被代指太阳。

图片.png

  ·蛟龙
  常隐于江河湖海之中,好勇斗狠,常在水中兴风作浪,引发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

图片.png

  ·应龙
  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也是传说中善兴云作雨的神。

图片.png

  ·龙子
  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其中“九”只是个概称,龙子数量并不局限于九位,一说是指囚牛、睚眦(yá zì)、嘲风、蒲牢、狻猊(suān ní)、赑屃(bì xì)、狴犴(bì àn)、负屃(xì)、鸱吻(又作螭吻)。这些龙子的出现,当是龟、虎、狮、狼等进入了龙的融合过程的结果。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