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2024 04.02

打印

内蒙古博物院“行走中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 第二讲:“陶土印记”

编辑:陈昱昊 郑妙

浏览次数:5890

  3月26日至29日,“行走中的博物馆”课程“中国古代文明”系列第二讲——“陶土印记”走进苏虎街实验小学、农大附小以及新华小学,500余名学生通过学习陶器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陶土印记”课程主要围绕小学三年级的课文《陶罐与铁罐》展开,与同学们探究新石器时代的北方陶器文化,揭示人类将土、水、火结合,通过物理化学变化来改变物质属性的重大发明。陶器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容器,历史悠久。在课堂上,我们以陶鬲和尖底瓶为例,学习了陶器的材质和制作方法。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陶器大致可以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夹砂陶由于掺入了较多的砂砾,耐热性强,主要用作炊具;泥质陶质地细腻,常用于存储食物。通过介绍陶器材质的分类,学生们了解到人类的生活方式,从直接在野外获取食物逐渐转变为储存粮食。讲解员通过展示馆藏文物教具,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陶器与瓷器、铁器等不同材制的区别。课程还结合手工实践,让学生们亲手参与陶器制作,学习泥条盘筑法、捏塑法、拉坯法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人创造陶器的过程。

  陈列在博物馆的陶器是静态的,通过这节课程让大家在参与中认识陶器,文物在同学们手中“活”起来,使同学们更生动感受人类历史进程中劳动者的智慧。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