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4 10.14

打印

文物会说话

来源:国家文物局

浏览次数:535

  “考古中国”系列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发现,发布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文物会说话“考古中国”系列,俯拾3处遗址中出土文物的生动细节,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形式,以第一人称视角,为您讲述史前和夏文化中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故事。

 钻木取火器

image.png

  “我是国内已知最早的钻木取火实物,在我发挥作用的时代,从我身上引燃的火苗给人们带来光亮和熟食,让当时的生活水平上了个台阶。在重见天日后,我听说引火的原理已经不再神秘,用火的方法也已方便许多。请你给我讲讲,几千年里,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来自钻木取火器的自述

  文物简介:

  这件钻木取火器出土自兴化草堰港遗址,属木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钻木取火实物。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其中包括该钻木取火器。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炭化稻米

image.png

  “见面寒暄,第一句话往往是‘今天你吃饭了吗?’。这个‘饭’,一般指‘大米饭’。你知道吗?古人的‘干饭’历史可悠久了!我被发现在距今约9300至8000年的衢州市皇朝墩遗址环壕聚落内,是一粒炭化稻米。在遗址的环壕东侧,还有一片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古水稻田!”

——来自炭化稻米的自述

  文物简介:

  皇朝墩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遗址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主体包括2处台地、1条环壕及1处水稻田,遗址周边还发现古河道、古水塘,以及连接古水塘与聚落环壕之间的水沟等遗迹。

  在环壕聚落内,发现炭化稻米、小穗轴(稻谷与稻秆连接部位)、陶片稻壳印痕等水稻遗存。皇朝墩遗址为水稻驯化等问题提供了线索,有力证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玉柄形器

image.png

  “我是一支来自于公元前1700—前1600年的玉柄形器,出土自河南省方城县赭阳街道程庄村八里桥遗址。从我的外观上就可以看出,夏代的生活生产用具制作有了很大发展,也开始有了更多美学设计需求。”

——来自玉柄形器的自述

  文物简介:

  这件玉柄形器出土自河南省方城县赭阳街道程庄村八里桥遗址。该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700—前1600年,其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文化面貌与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高度一致,填补了夏王朝次级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

  在100多万平方米面积内,功能区划完备,有夯土建筑区、手工业区、墙垣、道路等设施,出土有玉器、卜骨、绿松石嵌片、冶铜遗存等高等级文物,彰显出八里桥遗址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是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

  “深蓝宝藏”系列

  近期,沉睡于海底500余年的深海遗珍,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中首次展出。文物会说话“深蓝宝藏”系列,甄选3件精美的出水瓷器,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形式,以第一人称视角,带你领略瓷器背后的海洋贸易故事和古人审美意趣。

“丙寅年造”红绿彩碗

image.png

  “随着又一年的东北季风吹起,我与十余万件瓷器一起,乘船顺风南下。未承想行程未半,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让这艘船永远停在了南海西北陆坡海域。五百多年后我被发现,揭开了一号沉船具体年代之谜。望尽千帆,历史仿佛跃然眼前。”

——来自“丙寅年造”红绿彩碗的自述

  文物简介:

  “丙寅年造”红绿彩碗出水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口径21.4厘米、底径8.6厘米、高9.0厘米。该碗内饰以红绿彩绘仙人醉酒图,外腹部饰以红绿彩绘婴戏纹,外底以红彩双方框书“丙寅年造”款。明代丙寅年有1386年(洪武十九年)、1446年(正统十一年)、1506年(正德元年)等,结合其他考古证据,科研人员最终确定这款彩碗的制作年代为1506年,为一号沉船的年代确认提供了佐证。

明素三彩鹭形执壶

image.png

  “我是一只白鹭,一只昂首挺立、身披彩云的白鹭。我静静地在海底等待,等待那个‘一飞出水’的时刻……除了保持五百多年的优雅姿态,我身上稀有的素三彩同样引人注目。黄、绿、紫三色和谐融汇,低温烧制的技艺赋予了淡雅的韵味,虽没有红色,也足够令人惊艳。”

——来自明素三彩鹭形执壶的自述

  文物简介:

  明素三彩鹭形执壶出水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为考古发现中比较少见的一类彩瓷“素三彩”。它是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色地的低温彩釉品种,也有黑、白等色,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的景德镇窑,一般先在烧好的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提前刻划好的纹样,再低温烧成。出水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的素三彩,应是考古发现中烧造较早的一批。

明珐华彩贴金镂空应龙纹梅瓶

image.png

  “我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中出水的珐华彩瓷器。你看我色彩艳丽,纹样繁复精美,身上的贴金工艺更是令人惊喜,堪称‘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上的明星展品!”

——来自明珐华彩贴金镂空应龙纹梅瓶的自述

  文物简介: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首次在沉船考古发现珐华彩瓷器,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彩瓷器外销,为寻找窑址、厘清来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光明网联合制作)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