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特性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物说文明”专栏以文物释读历史、实证文明。
孟春之月,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春耕的跫音如约而至。农人躬身于广袤的田野,插秧、播种,泥土中孕育的不仅是五谷丰登的希望,更是托举文明绵延的基石。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间,农业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塑造了中国人勤劳勇敢的性格底色,也奠定了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一万年前的文化萌蘖,到五千多年前的文明诞生,及至今日,中华文明的内核与实质始终贯通如一、绵延不断。
万年耕耘
中国自古便是农耕文明的沃土
从第一颗种子被种下
到如今哺育着辽阔山河的十四亿儿女
这条路,我们已走过万年之久
每一步,都是大地与文明的交响
新石器时代 浙江上山遗址夹碳陶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约一万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
在浙江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器中
羼合了大量稻壳和稻叶
通过水稻小穗轴形态、植物硅酸体的鉴定
上山文化的稻谷已经经过了人类的驯化
驯化的历程,漫长而无声
唯有炭化的稻粒
留下了一万年前人类驯化水稻的证据
稻作农业从长江流域起源后
向北,跨过淮河直至黄河
向南,越过山川抵达华南
文明的曙光悄然而至
新石器时代 东胡林遗址炭化粟粒 首都博物馆藏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东胡林遗址
发现了距今近约一万年前的粟和黍
摇曳在地头的狗尾巴草
在岁月的长河中被人类驯化
奠定了北方北方以粟、黍为主要作物的旱作农业
新石器时代 通天洞遗址炭化麦粒 阿勒泰地区博物馆藏
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新疆通天洞
发现了目前国内最早的小麦与青稞
也发现了新疆目前最早的黍粒
在距今5000多年的通天洞
极有可能存在一条黍麦交流的通道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东西方文明以种子的形式
悄然相遇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是中国人心底最朴素的祈愿
动物驯化同样是农业起源中重要的内容
研究表明,在早期驯养的动物中
狗和猪由中国本土驯化
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出土陶钵上猪的形象
定格了从野猪到家猪这一漫长驯化过程中的一瞬
国之大事
夫稼穑者,国之本也
国家出现后
农业作为国家“工程”
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
君倚其威,民赖其生
祀因其丰,戎仗其力
农业是大地之根
托举家国,绵延千秋
商 “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刻辞卜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协田”指春耕前的翻耕土地
商代的甲骨卜辞中
商王令众人协田
卜问丰收吉凶
卜辞载农事,记农仪
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唐 含嘉仓窖刻铭砖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藏
仓廪实,天下安
隋唐以洛阳为东都
依托隋唐大运河
丰饶的江南将粮食源源不断运入
洛河北岸的隋唐洛阳城内
含嘉仓刻铭砖有力地证明了这座国家粮仓的存在
经考古发掘
含嘉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
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为庞大的帝国保障粮食安全
明清 先农坛祭坛
先农坛位于北京老城外西南
承袭《礼记》古制
延续天子南郊亲耕的传统
每年二月
皇帝于先农坛祭祀神农氏和太岁神
祈求农业丰收,并躬行耕籍礼
宣扬重农、劝农的精神
更以帝王之尊
昭示国家对农业的深情厚望
从旧石器时代跨越进新石器时代
区别不仅仅是石器技术的进步
更是人类从摄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
开创了人类控制和创造食物资源的新时代
复合式生业经济结构不仅保障了先民的食物来源
剩余粮食的出现更是促进了社会分工
催生了复杂社会的诞生
中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也由此而来
在农业的持续发展之下
中华文明连续发展
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储佩君)
责任编辑:杨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