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4 07.05

打印

第四季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一期│ 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与研究

来源:国家文物局

浏览次数:13372

  由国家文物局、人民网主办,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人民网文娱共同承办的《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四季“中外联合考古”系列讲座正式推出。本季讲座将展示古代中国与世界的物质交换、族群迁徙、思想交融和文明互动,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华文明魅力和当代中国的考古研究水平,向国内外公众传递“中国考古之声”。本期邀请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主讲《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与研究》。

  高勒毛都2号墓地位于蒙古国西部后杭爱省境内,是一处大型匈奴贵族墓地。为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人文交流,2017年至2019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与蒙古国学者对此开展联合考古,完成对墓地的重新调查测绘,并清理M189和M10两座不同规模匈奴贵族墓葬,2023年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讲座摘要如下:

  高勒毛都2号墓地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哈努伊乡。2001年至2011年由蒙古国和美国学者发掘了M1及M5,其中M1为目前发现并公布的规模最大的匈奴贵族墓葬,出土物品的种类非常丰富,有汉代玉璧、罗马玻璃碗、草原特色金马饰等,突出展示了中原农耕文明和欧洲文明、草原文明汇合的场景,表明蒙古高原具有非常独特的丝绸之路中转站作用。因此,中方考古学者选择来到这里进行工作。

image.png

  2017年,中方考古队员对高勒毛都2号墓地重新调查测绘,绘制出目前为止最清晰、最准确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分布图。调查出该墓地共有墓葬571座,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甲字形墓葬(蓝色)、陪葬墓(绿色)和独立的圆形积石墓葬(红色)。

image.png

  甲字形墓葬是匈奴墓葬中一种特殊的形制,一般认为它是匈奴贵族墓葬的主要形制之一。其形制为方形墓室带一条长方形墓道,跟中国商周时期到汉代的带一条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葬非常接近。年代大约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一般认为这些墓葬是北匈奴遗存。

  2017年至2019年工作成果

image.png

  中国和蒙古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位于墓地北侧的M189。它的地面轮廓是一个有石砌边缘的土冢,顶部有一个巨大的陷坑(盗洞)。这座墓葬的完整结构包括一座墓室长宽为30米、墓道长20米的甲字形主墓,12座陪葬墓以及祭祀遗迹。陪葬墓地表为圆形石堆,墓底长方形或长椭圆形的墓坑方向沿一个圆弧的切线逐次变化,而且墓葬的规模由南向北逐渐变大,随葬品的数量也是逐渐增加。这些墓葬应该是统一规划、同时下葬的,具有殉葬的特征。北侧的祭祀遗迹包括一个小石圈和三道石列。陪葬墓的数量和石列的数量与墓葬规格有直接关系,最小的甲字形墓有至少一个陪葬墓和一道石列。

image.png

  从M189剖面图可以看出,石砌结构高出地面,下面是斜向下的墓坑。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墓道和墓室之间建了一道隔梁,斜坡墓道到隔梁为止,墓室下部继续斜通到墓底,底部是棺椁,整个结构非常复杂。

image.png

  墓葬一直发掘到距离顶部11.5米深度才看到棺椁。在棺椁上方一侧出现了盗洞和人骨,人骨的姿态很特殊,脚在上,头在下。棺和椁由于重压以及坍塌盗扰,盖和底部基本贴在一起。棺底部铺了谷物和交错叠加的织物,棺内未发现人骨。

image.png

  M189出土了游牧民族的饰品、中原的玉带钩,以及种类较多的青铜器,但均已破碎。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盖弓帽是目前发现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一个,纳弓口直径是一厘米。它外面还包有一块织物,通过鉴定是丝绸。M189出土最有特点的器物是一对鎏金银龙,脚和尾巴底下呈弧形,不在一个平面上,根据相关痕迹判断,这对银龙应是某件器物的一对把手。虽然盗扰很严重,但出土的金饰、青铜器可以表明墓主的贵族身份。

image.png

  在M189填土里发现了一片木炭遗存,通过仔细清理,确认这是一个盗洞的支护结构,通过它的测年结果可判断盗墓活动发生的年代。通过测年数据以及人骨碳氮同位素和锶同位素分析,综合判断椁外人骨就是墓主遗骨,是在盗墓活动中被扰动到棺外的。

image.png

  M10是目前发掘规模最小的一个甲字形墓葬。它的结构比较简单,但这是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甲字形墓葬,并且有陪葬墓。墓坑里发现了车轮、车舆等马车构件,车舆的纹饰非常精美。

image.png

  由于没有被盗,棺椁保存状况较好。葬具为一棺一椁结构,随葬器物放在棺椁之间。棺较窄,葬式为仰身直肢。棺上能看到装饰有柿蒂纹铜片,这是匈奴墓葬的一个普遍特点。

image.png

  M10出土有陶器、青铜器等。这件精美的冠状饰品,直径1厘米左右,金质底座,镶嵌绿松石。在江苏邗江的西汉墓也发现过一件类似的装饰品。从工艺上看,这种金饰应该来源于西亚。

image.png

  墓里还出土了一件玉剑璏,这件器物显然来自于中原。剑这种短兵器在匈奴社会很少使用,因此这件玉剑璏可能是墓主人的收藏品。

image.png

  M10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马饰,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种马饰目前在很多匈奴贵族墓葬里都有发现,是比较典型的草原民族装饰,具有身份和等级的象征。但是以往发现的墓葬都被不同程度的盗扰,所以组合并不完整,这是目前出土的第一套完整马饰组合。

image.png

  图为蒙古学者对这类马饰的安装方式的复原,但这两套复原图都不完整,因为此前发掘出土的器物组合都不完整。根据M10出土的这一套完整马饰判断,长条形的当颅装饰在额部中间,两个大的圆形器物可能佩戴在脸颊或嘴两侧,剩下的饰品装饰在不同位置的皮带上,两两相对。这类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等级象征。

  M10是百年匈奴考古史上,第一座没有被盗、且经科学发掘的墓葬。墓主为贵族身份,但通过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可知,匈奴贵族内部的等级也有很大区别。这座墓葬对研究匈奴贵族内部的等级分化具有一定作用。

  2023年最新工作成果

image.png

  2023年,中方学者通过科学判断,选择墓地东南边缘三座独立圆形墓葬进行发掘,试图找到这片墓地的最早使用年代。这三座墓葬就是M225、M227和M228。

  单从形态上看,M227和M228就是普通的圆形石圈墓,并不罕见。但在清理过程中发现,这几座墓葬所用的石头绝大部分是扁平石块,而且它的平面分布类似于一圈一圈的同心圆,内外大概有三四道。墓坑里有一个单棺,带一个头箱,棺的上下四周全部是木炭,最厚达到50公分,这一特征在匈奴墓葬中非常罕见。

image.png

  M225也比较特殊,从圆形的墓葬边缘“长出”了墓道。在对这座墓葬进行发掘清理的时候,发现墓葬的边缘往外延伸,并且在墓道的正前方发现一大片平铺在地上的碎陶片,推测为某种祭祀活动留下的痕迹。因此学者们认为这个凸出来的结构也是有意砌成的墓道。墓葬向下发掘之后,发现石砌结构下方确实有小斜坡墓道。M225底部也有积炭现象。

image.png

  由于盗扰的原因,这几座墓葬的出土器物很少。测年结果表明,这几座墓葬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97年,是这片墓地已知年代最早的墓葬。同时,M225这个墓葬还可能是匈奴贵族墓葬从圆形到甲字形的过渡形态,这是目前一个新的重要认识。

image.png

  高勒毛都2号墓地是中国学者首次直接参与的匈奴贵族墓葬研究项目,对认识中原与草原的文明交流,甚至是亚洲与欧洲的文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发掘之外,项目还发表了中文、蒙文、英文的工作报告、简报、专题研究等。目前发表的成果有8篇论文和3部著作。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与研究项目还入选美国考古杂志评选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通过这几年中方学者的工作,中蒙学者建立了平等、坦诚的合作关系,并奠定了继续合作的基础。未来还有望继续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推进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