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4 07.18

打印

盘龙城遗址考古研究守护城市记忆 创新展示赋能遗址新生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宋若虹

浏览次数:12342

image.png

  6月8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考古研究守护城市记忆 创新展示赋能遗址新生”项目入选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半个月后,盘龙城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开班仪式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举行,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学员将在这里开展为期5周的系统学习。这是继2014年开始的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开启的中美联合考古之后又一次国际性的考古合作。这座古老遗址的研究视野越发广阔。

秉持“大考古”理念 让学术成果走向大众

  1954年,因为一场大洪水,当地人取土筑堤过程中发现了青铜器与陶器碎片,这座位于湖北武汉北郊的古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70年的光阴过去,一代代的考古人接续奋斗,改写了长江流域文明史的认知。“在盘龙城遗址发现以前,学术界一直认为夏商文明只在黄河流域,是盘龙城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了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盘龙城遗址考古领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这样评价盘龙城的考古意义。

  张昌平自2013年负责盘龙城的考古工作,他带领武汉大学考古学专业师生和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深度合作,持续深化盘龙城的考古研究。近十年来,盘龙城遗址建立三维测绘坐标系统、开展全面的考古勘探,通过水下钻探了解遗址地理景观的变迁、通过物理探测手段揭示了小嘴铸铜作坊,还开展年代学、动物考古学和植物考古学等研究,多视角全方面探讨盘龙城遗址聚落性质。目前关于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已发表专著六部,发表中外重要期刊论文百余篇,形成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持续的考古研究揭示遗址内涵,解读遗址特色,为遗址和博物馆的保护展示指明发展方向,提供内容支撑。“大家看到的这两块地层是博物馆还没有建成的时候提取的,当时的考古领队张昌平想到这两块地层很重要,应该放到博物馆展出。”博物院的优秀志愿者讲解员王培军正在展厅为观众作讲解,他骄傲地介绍“盘龙城基本陈列的策展人都是考古专家,整个展览团队的青年创作者也都是高校考古专业研究生,所以我们能在展厅中处处看到考古成果和考古学科普。”  

  特殊的策展团队人员构成,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也为展览奠定了浓厚的考古学背景。不论是展览中考古认知式叙事方式,还是按考古组团式文物展出方式,或是辅助展品中的巧思,都渗透着考古学和博物馆融合发展的成果,更遑论还展出数十项最新的考古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盘龙城碎器葬俗研究”“商代落葬礼研究”“盘龙城宫殿复原研究”“绿松石镶金饰件复原研究”等。该基础陈列在实践中践行“大考古”的工作思路,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为遗址类博物馆提供了范例。博物院年轻的策展团队还以考古人的视角和学术敏锐,先后策划推出“长江万里青——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等原创临展,获得业内广泛好评,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等荣誉,连续5年获评湖北省六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image.png

原创临展: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

因地制宜保护,馆址一体运营

  考古研究充实了博物馆展览的内核,也为遗址保护展示提供了有力支撑。盘龙城遗址数十年的考古工作,发现了3000余件精美文物和大型宫殿基址群、高等级贵族墓葬、青铜器制造作坊、城垣城壕等遗迹现象。为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各类遗迹尤其是宫殿基址的复原展示迫在眉睫。然而,土遗址保护展示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更是对保护工作提出了极大考验。为此,盘龙城的文博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邀请考古学家李伯谦等专家作为顾问,根据考古学资料,组织考古专家、材料专家、非遗传承人及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联合攻关,反复实验,研发出GRC新配方泥垛墙,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生态环保的原则,成功模拟复原了盘龙城的一、二号大型宫殿基址,攻克了我国土遗址保护难、展示难的问题。如今,盘龙城经验在良渚、屈家岭、二里头等遗址推广,为我国的大遗址保护蹚出了一条新道路。“盘龙城遗址创新性保护展示”也于今年2月成功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image.png

盘龙城遗址核心区保护展示效果

  近年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先后完成宫城城垣、城壕、李家嘴贵族墓葬等保护展示项目。夏天,从博物院屋顶远眺遗址区,湖光山色,绿意喜人。“我们在建馆的时候就考虑要把博物馆和遗址有机连接起来,充分发挥遗址类博物馆特色,所以设计了观众可以走上来远眺遗址区的屋顶,把遗址作为博物馆一件藏品来展示”,站在博物院的屋顶,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介绍道。

image.png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建筑与遗址环境融为一体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将绿色理念充分融入遗址保护展示和博物馆建设之中。公园最大程度地保存了遗址原有的生态系统,如城垣展示中只清理杂草杂树,保留部分景观树,基本保持了遗址的原生态风貌。博物馆设计采用建筑景观一体化思路,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消隐了建筑体量;仿探方结构的采光屋顶、展厅内的景观视窗等既大大节省了馆内照明用电,又在博物馆内实现现代文明与古老遗址的对话。博物馆建筑在2018年收获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得益于对遗址本体良好的保护与展示,在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遗址区和博物馆相映成趣,原址、原状、原生态的遗址与博物馆内的文物展览相得益彰,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以博物馆文物展览激发观众对盘龙城的兴趣和认知,以遗址遗迹展示加深观众对盘龙城文化的认同。馆、址一体的运营体系,开创了我国遗址类博物馆管理和运营的新模式。

发展惠及民生 成果赋彩生活

  2006年,盘龙城遗址公园启动拆迁工作,先后有210户村民搬离祖辈的住地。村民搬迁后,博物院并没有在公园内大修大建,而是保留了原住民聚集的小广场、耕种的农田、养殖的鱼塘和考古队打的水井……让考古遗址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公园,全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让搬迁村民能够继续为家乡发展作贡献,博物院又大胆尝试邀请当地村民参与遗址区的绿化种植、湖泊管理等工作。“当时让我们搬出去我们肯定是不太乐意嘛,但是现在有楼房住,还能常回到园区来工作,而且看着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美丽,谁还能不高兴嘛!”盘龙城遗址杨家湾的村民杨建林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不仅是盘龙城的村民们常回园区看看,这里也是武汉市民常常光顾的“打卡点”。“‘盘龙城论坛’是我们湖北少有的能够持续开展的文博考古类专家讲座了,这三年的周末,我只要有空就会来听。尤其是今年,围绕玉神特展,邀请了国内国外的专家,有高校教授、有博物馆长,还有考古领队!真是精彩,12期讲座,我11期都到现场来了。”热心观众张先生这样留言。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近年来依托独有的文物资源、研究成果和青年学者团队,围绕“盘龙城文化”“商文明”“公共考古”三大主题,开发了数十门研学课程,推出专家讲座、亲子活动、手工市集、环境舞蹈剧场等丰富活动形式,每年开展各类社教活动百余场,服务观众数万人。

image.png

“城之根”环境舞蹈演出

  近年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搭建了智慧博物馆、AR智慧导览、遗址全景展示、数字展厅等多种智慧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参观的互动新体验。自2019年开放至今,博物院已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能够看到不同游客对盘龙城的分享,有慕名来参观展览和遗址的外地游客,有带着孩子参加研学课程的爸爸妈妈,也有年轻人分享“网红楼梯”的打卡美照,还有家庭分享郊游时拍下的美丽风光,盘龙城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综合文化休闲体验空间。

  盘龙城,一个古老的遗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一个年轻的博物馆。2019年开馆到现在不过5年光阴,但这家业内“新人”已经屡获佳绩,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世界最佳遗产利用项目名单”……未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将进一步做好遗址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的大遗址保护贡献更多智慧,也为广大公众呈现更多的文化盛宴。

(宋若虹)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