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3 11.27

打印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发言摘要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何文娟

浏览次数:24474

  1月22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在上海召开。会上,上海杨浦、陕西延安、浙江杭州余杭区、广东潮州等示范区创建地区负责人作了经验交流发言。现将发言内容摘录如下。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奋力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薛侃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

  杨浦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根脉、百年市政“四个百年”的深厚历史底蕴,孕育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2020年9月,杨浦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三年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探索形成了“全方位摸底、全要素保护、全方位赋能、全周期管理、全民性参与”的“五全工作法”,一体推进区域文物资源、工业遗产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以示范区创建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取得了文物保护利用的阶段性成果,也收获了许多有益启示。
  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性保护,推动工业遗产重现风貌。高站位部署与制度化推进相结合。遵循“国家指导、市区联动、地方建设”原则,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1+N”政策体系。专业性指导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开展“工业遗产基础信息”和“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专题研究;引入先进技术,搭建杨浦文物数字管理平台并纳入“一网统管”,以绣花功夫对大型工业遗产实施精准保护。全要素保护与全周期管理相结合。将5.5公里滨江南段作为工业遗产博览带落实整体性保护,形成20万字口述史记录;建立并落实每日巡查、每周定期检查、每月联合督查、每年“体检式”排查的安全管理体系,扎实守牢文物安全底线。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推动工业遗产重塑功能。推动工业遗产转型为生活新空间。开发开放城市中心区大规模的滨水岸线,打造一批兼具烟火气和书卷气、人文景和科技流、时尚风和国际范的生活空间。推动工业遗产转型为产业新载体。积极探索政企联合开发机制,将老工业厂房园区打造为独具特色的产业空间载体,推动风貌区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业遗址与现代办公、历史记忆、公园生活交融共生。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工业遗产重赋价值。积极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宣传窗口。利用滨江沿线的祥泰木行、电站辅机厂等工业遗产,打造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和各具特色的党群服务驿站。积极打造“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园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在革命先驱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秦皇岛路码头打造了“初心启航”展厅,开设“人民·秀带”直播间,组建讲述杨浦滨江文物故事的志愿者队伍。

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魏延安  陕西省延安市副市长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现有革命旧址445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6处。近年来,延安抢抓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重大机遇,坚持系统谋划推进、持续强化保护管理、创新文物活化利用,形成了“六项机制抓保护、六个融合促发展”的革命文物保护做法。
  坚持“六项机制”,全力打造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立法规保障机制。配合省人大出台《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并制定实施办法;编制《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规划》。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和市文物局,各县(市、区)挂牌成立文物局,设立文物保护中心。健全整体保护机制。坚持老城区多拆少建、革命旧址周边只拆不建原则,为革命旧址文物保护腾出更大空间。完善安全长效机制。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人制度,实施督察巡查机制,夯实文物、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司法保护等工作,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实施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寻根溯源活动,目前已与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等100多个历史传承沿革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构建立体展示机制。按照“综合博物馆+专题类纪念馆+旧址”展示方式,让革命文物“发声”、历史资料“说话”。
  注重“六个融合”,加快赋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重革命文物与教育培训融合。依托丰富的革命旧址,形成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为龙头的全国一流红色教育培训品牌。注重革命文物与文化旅游融合。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景区建设、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有机融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注重革命文物与乡村振兴融合。坚持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发展“红色+农业”“红色+研学”模式。注重革命文物与城市建设融合。依托红色资源,打造“圣地河谷·金延安”“万达红街”“南泥湾红色小镇”等红色文化主题街区。注重革命文物与社会事业发展融合。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注重革命文物与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融合。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和芦山峁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建设,清凉山万佛洞石窟等5处“国保”石窟数字化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精心守护中华文明圣地 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典范
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良渚实践”

汤丽玉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委常委、副区长

  作为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主体,浙江杭州余杭区将根据创建要求,以推进“六大行动”为抓手,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良渚实践”。
  挖掘价值内涵,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全力打造中华文明展示地。充分挖掘良渚文化价值内涵,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进大考古行动,深入开展良渚大遗址考古多学科合作,解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探索“边考古边保护边展示”的大遗址公园考古模式,推动考古过程的社会化转化。推进大展示行动,深化提升良渚博物院、三大遗址公园、考古基地的展示体系,做实良渚古城遗址核心价值要素——稻作文明、城市文明、水利文明、玉器文明的展陈内容;加强各类资源之间的链接,串联文化遗产、自然环境、特色小镇等;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拓展传播渠道,以“良渚论坛”为契机,讲好中华五千年文明故事的良渚篇章。
  迭代管理体系,升级“世界遗产保护特区模式”,全力打造文物保护标杆地。深化提升“专职机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大遗址保护特区模式。推进大科技行动,打造保护利用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良渚5000+”数字化智能场景应用平台;攻坚南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世界性难题,建成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科技实验室;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移动化、全沉浸、交互式的科技展示体系,再现“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推进大创新行动,修订良渚遗址保护条例,完善文物保护补偿机制,创新网格化智治文物安全工作方法;高标准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坚定不移走“跳出保护区建新城”道路,勇闯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新路。
  丰富活态利用,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名片,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地。讲好良渚故事,传播良渚声音,推动良渚遗址活起来,在百姓生活中“火”起来。推进大文创行动,建设良渚文化艺创平台,打造有良渚文化底蕴、有时代特色的文化IP。推进大文旅行动,选推优质项目,推动工业园区向文旅综合体的改造升级;落实“强村富民”举措,实现文物保护、遗产展示与乡村振兴协同共生发展;联动良渚、大运河和径山三大世界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带动江南水乡乡村生态、观光农业、美丽乡村旅游。

“潮人绣古城”绣出文物保护利用锦绣图景
周茹茵  广东省潮州市副市长

  潮州市列入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区创建序列,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夯实示范区创建基础
  潮州古城历史悠久、区位条件优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古城历史空间格局完整,古城路网基本与明代潮州府城重合;文物古迹丰富集中,示范区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个;潮州古城是“活态”标本,古城内有5万多居民,传统早市、夜市、工夫茶等潮州人民的生活方式随处可见,传统工艺木雕、潮绣等传承人在古城内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古城充满生活气息。
  潮州古城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联动机制,持续保持较高的文物保护修缮水平,形成了“百家修百厝”“博物馆之城”等文物修缮、活化利用品牌。许驸马府片区整治、古城部分地段景观改造、街道点状更新等以“绣花”功夫微改造成功案例,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潮州经验,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好“绣花针法”,塑造融合创新发展潮州格局
  潮州市秉持“工匠精神”,采用“缀绣”“垫绣”“拼绣”“贴绣”等“绣花针法”,联系、提升、整合、赋新历史文化资源,达到“有形”的实体空间保护、“无形”的社区营造、城市生活共同作用的动态平衡。
  潮州城郛历史廊道“缀绣”示范项目挖掘利用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突出价值,连缀呈现潮州由唐宋发展至明清,由外郛达古城的“历史廊道”空间。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修缮“垫绣”示范项目重点推进14处国保文物单位精细化修缮,突出潮州古城“人”“物”一体的玲珑浮凸、活色生香的生活效果。许驸马府历史文化街区“拼绣”示范项目“拼合”原本较为孤立的核心地段文物古迹,强化周边文物整体性复合功能,进行片区整体环境提升。太平路牌坊街“贴绣”示范项目在完成牌坊街建设和周边文物修缮的基础上,将文化博览、非遗传承体验和特色旅游服务等内容“贴”入,丰富街区文化内涵。
  接下来,潮州市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考察潮州重要讲话为指引,延续一贯的潮绣工匠精神,在深入挖掘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完善工作机制,主动跨界融合,实现重点突破,塑造创新发展的潮州格局,形成岭南文化特色鲜明、文旅民生深度融合发展的潮州经验。

(整理:何文娟)
责任编辑:赵军慧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