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4 02.08

打印

多元汇流 龙行华夏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储佩君

浏览次数:29375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辰”为十二地支之一,将十二地支释为十二肖兽,首见于王充《论衡》,“辰为龙,巳为蛇”。地支的本意表示大地万物从发生,经繁茂、成熟、衰减,以至新生的过程,在这样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中,龙的子孙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继往开来,赓续华夏千年历史文脉。

  龙之源

  龙,十二生肖里唯一一种虚拟的动物,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具有图腾色彩的神物之一。龙这一形象的产生,代表了华夏先民绮丽的精神世界: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界,将神秘的力量具象化,以“鹿之角,驼之头,兔之眼,蛇之顶,蜃之腹,鱼之鳞,鹰之爪,虎之掌,牛之耳”等诸番形象汇合,成为攘除灾难、辟邪除祟的祥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雏形就基本形成,在历史长河里,不断演变,不断汇流,终成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图腾。这一演变与交融正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玉猪龙 辽宁省博物馆藏

image.png

猪龙的形象来自西辽河流域,

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

这件玉猪龙,肥首大耳,吻部前突,

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

猪在上古时期被视作通天之灵物,

猪龙遂神化为先民的图腾。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鲵鱼纹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

image.png

这件彩陶瓶来自甘肃地区,

兼具人和鲵鱼的特征,

后期逐步异化为龙,

是龙在甘青地区的早期形象。

这一“人首蛇身”的形象与当地的伏羲传说关系紧密,

以龙的神性庇佑万民。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鼍鼓 山西博物院藏

image.png

鼍鼓逢逢,依我磬声,

陶寺遗址已初具礼乐之邦的气象。

“鼍”又称“鼍龙”,也就是扬子鳄,其皮可以蒙鼓。

鼍鼓,用鼍皮蒙的鼓,其声如鼍鸣,可穿云裂石。

这件鼍鼓颈部压印似蛇鳞身的图案。

鳄鱼也是龙的来源之一。

汉 雷神出行图画像砖 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藏

image.png

虹龙呈双首造型,

两端为龙首,身体弯曲呈弧状,

与甲骨文的“”(虹)字如出一辙。

虹龙作为雨神,与风伯、雷神一起,

行云布雨,庇佑人间。 

  龙之形

  龙之形,变化多端,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因其差异,古人将其细分为蟠龙、夔龙、螭龙等等。这表明龙的形象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借鉴、演变、融合后,才最终固定下来的。龙的形象频频出现在青铜器、玉器之上,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后来化为权力的象征,拥有了王者的气象。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彩绘蟠龙纹陶盘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image.png

这件陶盘出土于陶寺遗址。

蟠龙纹是一种卷曲的龙纹,

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卷曲,

形成圆环或圆盘状,龙头作正视或侧视。

把蟠龙纹装饰于礼器的内底上,

以此祭祀祖先,宴飨神灵,

借龙之神力沟通天地与人间。 

西周 井姬夔纹鼎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image.png

鼎腹部饰一周回首、分尾夔龙纹,

头上长角,尾巴上卷,做回首状,充满威慑性。

《说文解字》中解释:“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青铜器上的夔龙纹显得威武和神秘,

被赋予保护和力量的象征意义。

战国 螭食人纹玉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image.png

螭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

《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无角的龙被称为螭龙,代表吉祥和幸福。

食人主题的纹饰常与“人神合一”的宗教神话相关,

被食之人神态安详,毫无惊惧和挣扎之状。

西汉 四神云气图壁画 河南博物院藏

image.png

这件完整的壁画,

揭取自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芒砀山柿园汉墓的主室顶部,

墓主人为西汉早期的梁国诸侯王。

作为“四象”之一的龙被送上了星空,

成为人们心中守护天界人间的吉祥瑞兽,

同时也表达了古人对宇宙天马行空的想象。

元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故宫博物院藏

image.png

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

这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龙在缭绕的云气间驾云疾驰、穿梭舞动,

展示出一往无前的神力。

从唐宋至明清,云龙纹渐多,

成为瓷器上最常见的龙纹。

  龙之流

  在诸类器物中,与龙相似,而又与其他动物相融合的形象,被后人以“龙种”释之。明代,李东阳答明孝宗“龙生九子”之问,将历代龙的多元形象总结罗列。这种发散与创新,接纳与包容,让龙的形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清 嘉庆赑屃钮“和硕智亲王”金印 南京博物院藏

image.png

赑屃为传说中的龙子之一,形象为龙首龟身。

它助大禹治水——禹尽力沟洫,玄龟负青泥于后。

它助女娲补天——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赑屃常常担负起驮碑的工作,

高岸深谷,一立千年。

明  洪武铜钟 南京博物院藏

image.png

龙之子蒲牢,好鸣,常出现于大钟的顶部作钮。

《西京赋·注》曰:

“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

鲸鱼击蒲牢,辄大鸣。”

以蒲牢铸为钟纽,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

敲钟时,让鲸撞击蒲牢,

使之鸣声“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西夏 绿釉鸱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image.png

鸱吻是龙与鱼形象的组合,

常见于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正脊的两端。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

“汉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

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将鸱尾形象置于屋顶,有禁火之意蕴。

明 铜狻猊 湖南博物院藏

image.png

狻猊是龙与狮子的合体。

《汉书·西域传》载乌弋(今中东地区)有“师子”,颜师古注:“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

丝绸之路的开通,将“殊方异物” 的狮子引入中国。

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

狮子的威猛让它担负起辟邪、守护的功能。

又受佛教影响,常出现在香熏上,享人间香火。

汉 双阙铺首衔环画像砖 南阳汉画馆藏

image.png

辅首为龙之九子之一

大多为辅首衔环之状,置于门扉之上。

辅首衔环是汉代门神兽,

是汉画像石中极具代表性的图案,

它卫家宅、保平安,

镇厌邪恶,带来吉祥。

龙行龘龘乘风来,甲辰重启绘新篇。

甲辰龙年,祝愿

龙腾四海,国泰民安!

龙舞新春,文化昌盛!

(储佩君)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