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4 02.21

打印

用好红色资源 讲好革命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姚剑波

浏览次数:35133

  2024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平津战役纪念馆时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平津战役纪念馆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努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打造“讲好红色故事,传播时代声音”新平台,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新发展。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展示 凝聚深厚红色文化底蕴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物收藏是纪念馆的硬功。平津战役纪念馆(以下简称“平津馆”)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征集、研究、收藏、保管工作,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多措并举充实完善展线内容,千方百计丰富扩大馆藏文物,让每件文物说话发声,让每个故事发挥最大教育功能。

图片.png

  平津馆现有藏品1.1万余件(套),馆藏文物3161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5件(套),包括“朱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皮箱”“罗荣桓在平津战役期间使用的手表”“刘后同在北平和平解放期间的日记《北京古城和平纪略》”,此外还有二级文物40件(套)、三级文物274件(套)。为保管好这些藏品,平津馆建设了“藏品和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在现有智慧化系统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水平,基于云端一体化混合式平台模式构建平津馆数字资源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智能化大数据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汇聚展示、数字管理、高效应用和共建共享,为数字赋能红色基因传播提供智慧支持,让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绽放时代光彩。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感人的革命故事,平津馆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史料,深入采访知情人,整理出红色文物故事近百个。其中,苏静在北平和谈签字时使用的钢笔、刘亚楼的大衣和董其武的诗文手稿等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成为红色精神传承的经典素材。同时,平津馆注重在文物利用、展示、活化、传承上下功夫,不断推陈出新,举办了10多个精品展览。“红色医药文化遗存展”入选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沽上烽火——党领导人民武装在天津的战斗历程(1927-1949)”专题展览,完整展现战争年代天津军事武装斗争的历史,填补了天津武装斗争史研究的空白。“共和国‘战神’——人民炮兵光辉历程展”是全国革命类纪念馆中首次以炮兵这一单一兵种作为主题的军事类展览,中央电视台七套军事频道《砺剑》栏目专门以该展览为背景拍摄录制了专题片《淬炼火力铁拳》。开馆以来,平津馆新征集到武器装备、文献手稿、奖章纪念章等文物1822件(套),从中甄选精品文物339件(套),策划推出了“征藏·传承——平津战役纪念馆新征藏品展”。

聚力打造“六进”巡展品牌 厚植观众爱党爱国情怀

  为了打造“永不闭馆”的纪念馆,平津馆推出“六进”巡展品牌,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种题材的展览,身不离岗就能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巡展形式新颖、展出灵活、讲解便捷,极大地扩展了受众群体。近几年,平津馆先后将50多个精品展览送到全市18个区县的300多个机关、学校、军营、街道、社区、村镇,累计巡展1200多次,义务讲解近3000场,专题宣讲、讲座300多次,受益民众180多万人次,观众满意度达到100%。在多年的实践中,“六进”巡展活动向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赓续红色文化传承,增进党史军史知识的载体,作为生动鲜活的学习教材已经成为党员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战士传承革命传统的必修课程,群众了解历史丰富文化生活的打卡地,在社会上收获广泛好评。
  平津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的要求,围绕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需求,抓宣传、造氛围、创品牌,打造“六进”巡展宣讲新平台,形成了立体式宣教工作新格局。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平津馆与天津航空联合打造了“平小津红色讲堂进机舱”主题活动,在航班上开设“空中党课”,开创了天津“六进”活动的先例;联合中尚传媒利用全市地铁电视媒体资源,发布了“平小津移动数字课堂”,自2023年8月份起,已先后在地铁1、2、3、6号线进行投放,覆盖播映设备9768台,辐射人数已达1000多万人次;与南开大悦城金逸影院联合打造的“平小津红色影厅”已于2024年1月31日正式揭牌,将以平津战役胜利75周年、建党103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为亮点贯穿整个宣传期,通过多方位、大密度宣传,打造观众记忆热点。此外,平津馆还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中国精神展”专题云展览,促进革命文化传播,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线上“加油站”和“孵化器”。

探访平津战役亲历者 珍藏感人肺腑口述史

  口述史是还原真实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也是引导教育后人的宝贵财富。党的二十大以来,平津馆更加注重红色资源的搜集和整理,把口述历史的征集放在“抢救性”的重要高度,对居住在黑吉辽和京津冀地区的60余位参加过天津攻坚战的老战士和亲历天津解放的老市民进行深度采访,采取录音、录像或者鼓励他们写回忆文章等方式对历史进行记载,陆续征集到回忆文章200多份。
  通过亲历者的口述更深入探究战争史,更详细了解基层官兵的战场心态、作战表现、立功获奖、家庭背景等情况,多侧面多角度地搜集、挖掘鲜为人知的情节和故事,让更多观众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具体、真实、生动地揭示平津战役的辉煌与悲壮。这些珍贵史料为平津馆开展战史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素材,也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声音提供了鲜活实例。
  在探访亲历者时,许多英烈事迹逐渐浮现出来,平津馆根据各种线索坚持不懈地寻找平津战役的英烈及其后人,深入挖掘他们的事迹。多年来,先后辗转找到了平津战役英雄刘瑞林、杨印山、吕顺保、许学顺、董来扶、李广正、常恩举、刘德胜等本人及亲属,张云亭、李跃德、王国强、李健、王谷、继云悌等烈士的遗属等。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平津馆工作人员通过战役亲历者只言片语的回忆和战史、军史的简单叙述,再由家属讲述烈士入伍前的生活和牺牲后家中的情况,逐渐把人物丰满起来,实在找不到照片的,就根据大家的描述,请人画像……随着时间的流逝,平津战役的亲历者已经越来越少,尽管这项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平津馆的工作人员还将继续坚持下去,努力挖掘更多英烈事迹,填补更多历史的空白。
  新的一年,平津战役纪念馆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努力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加强革命文物的活化和利用,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出应有贡献。

(平津战役纪念馆党总支书记、馆长 姚剑波)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