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4 10.10

打印

江河汇流 文脉千秋 《长江天际流 荆楚百万年》系列专题片播出

来源:国家文物局

浏览次数:921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这15个字的“精准画像”背后,是中华文明的满天星斗肇其端,守正创新铸其魂,多元一体培其根,兼收并蓄塑其形,协和万邦助其盛。

  在中华文明的基因谱系之中,发轫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是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擦亮荆楚文化标识,讲好中华文明故事,10月期间,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联合湖北日报制作并推出“长江天际流 荆楚百万年”系列专题片,在多个平台播放,激发热烈社会反响。

探源、探史、探来路

厘清“何以荆楚”的叙事脉络

  这一专题片,特别邀请到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著名考古学家、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振裕等在内,10位文物考古、历史研究领域名人名家出镜,结合五大突出特性展开访谈,分为《探源》《造物》《归流》《共耀》与《和合》5集。

  荆楚文化从何时开始,在哪里起源,是怎样的文化,具有哪些突出特质?

  带着这些问题,专题片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湖北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最新发现,深入挖掘湖北考古遗址和文物遗存所蕴含的中国哲思、人文精神、艺术审美、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从历史的长镜头、文物的微视角中探寻荆楚文化形成、发展与壮大的客观规律和内生动力。

  屈家岭的炭化稻、石家河的“思想者”陶塑、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艺、大冶铜绿山的矿工脚印、梁庄王金锭的錾刻铭文……专家们沿着历史大轴线,追古而溯至今,以生动而鲜活的叙事视角,将在中华文明大熔炉之中历经淬炼而光芒更显、质地更韧、生命力更强的荆楚文化,向更多人娓娓道来。

见物、见人、见生活

汲取“荆楚何为”的精神力量

  位居中国之中,湖北是长江唯一流径超过一千公里的省份。以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为主干的荆楚文化,在万年时空、千里江山之间不断抽枝发芽。

  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荆楚大地上均有迹可循。包括曾侯乙编钟、虎座鸟架鼓、云梦睡虎地秦简等在内的文物瑰宝,以及荆门屈家岭、天门石家河、武汉盘龙城、荆州纪南城等在内的遗迹遗址,都成为荆楚文化的有力印证。

  以物见史,透物见人。在《荆楚百万年 长江天际流》系列专题片中,荆楚先民与后裔们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得以深刻展现。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智慧与思想完成了一场跨越千万年的呼应与碰撞。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中对自然的保护,践青山之诺;从云梦通渠、长渠、荆江大堤到葛洲坝、三峡大坝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大河之治;“止戈为武”的和平理念、万里茶道的友好交流,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论……

  穿梭于历史时空之间,这些文物、遗存与精神,链接起古人与今人的生活,也致力面向公众,完成了一场温度与深度兼具的荆楚文化科普与接棒。

  泱泱中华,文明何其博大,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站在“何以荆楚”的源流之上,汲取“荆楚何为”的精神力量。时代滚滚向前,荆楚文化的精华与养分被吸收与融入到更大的背景之中。

  对历史的最大尊重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文化的最好传承就是创造更灿烂的文化。更多人将持炬而行,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荆楚文化,也为中华文化的自立自信自强贡献更多荆楚力量。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