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中国考古报道》已经连续播出45周。这是一档在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指导下,每周约30分钟的周播节目。2024年2月,这档新生的考古类新闻专栏登陆东方卫视,这也是全国第一档考古文博类融媒新闻专栏,是继大型系列纪录片《何以中国》之后,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文明探源看东方”融媒传播IP的又一举措。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及时权威的考古文博新闻发布平台,同时遵循“大考古”思路,通过深入考古现场、对话考古工作者,多角度探寻古代中国。我们力求“透物见人、以物论史、以史启思”。
考古类节目面向大众,如何与考古领队、专业学者对话,在自身充分“消化”的基础上,把小众的专业知识、冷门的专有名词,重要研究成果“翻译”给观众,通过互联网思维传达新的知识成果,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无疑是全新的挑战。从选题会到头脑风暴,从遗址现场转战多地,一天行驶数百公里,再到通宵达旦的赶稿合成,考古“小白”就在这档节目中开始了各自的考古“研学”。
《中国考古报道》主创团队在半年前开始筹划,制作样片,策划五个板块,涵盖新闻访谈、专题纪录片、考古要闻、文博热搜榜与文物微纪录片,每周根据内容与策划编排组合。我们创新了“连麦探古”的报道形式,在东方卫视虚实结合演播室联动考古文博的第一线现场,设置热点话题汇聚多方观点。制作了“中外联合考古,开启文明互鉴新篇章”“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幕后故事”“大运河的‘悄悄话’:我有太多你不知道的故事”等节目,对于公众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权威生动的解读传播,对公众舆论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在大屏端和移动小屏端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的重点板块“考古纪”以专题语态切入考古现场,陆续采制播出“沉海500年,曾是中国工艺品的‘顶流’”“4000年的石家河就有了同款三星堆青铜人”“科技破解北周武帝死因”“万余枚简牍再现三国时期的官场笔记”“破解城市考古困局”等一批深度报道。兼顾新闻时效性和专题报道的故事性。网络评论区讨论互动频繁,调动了网友的关注度和探讨热情。
2024年是甲午海战爆发130周年、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开展1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指导、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特别支持下,推出《实证甲午——历史的回响》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融合报道,以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发现为线索,用小切口还原历史细节,体现铭记历史、向海图强,穿越硝烟谋复兴的主题。跟随考古钩沉,实证甲午风云。融合报道呈现1场150分钟融媒直播,3期《中国考古报道》特别节目,3集专题纪录片,6条AIGC加虚实结合中视频,以及数十条短视频。截至9月17日18时,仅融媒直播特别报道全网浏览量超502万、互动12.6万。一位文物工作者看后表示,“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自强故事,告慰先辈,唤起同侪,勉励后人。”
纵观全年,我们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一年来考古文博领域的热点与重大事件: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到殷墟博物馆新馆、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从故宫、国博新展,到上博古埃及文明大展;从龙门石窟数字修复,到AI甲骨文释读,从科技考古到中外联合考古,从文博热搜到文创“上新”,主创团队逐步建立考古朋友圈,以生动鲜活的新闻语汇,深入浅出地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建立考古成果与当代公众的记忆链接和情感共鸣。
《中国考古报道》每周六中午12点在东方卫视首播,还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并在看看新闻Knews等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等平台推送传播。与此同时,《中国考古报道》在人类文明大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由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旗下的ShanghaiEye国际传播矩阵进行海外传播,并通过与美联社、欧洲电视联盟等合作机构建立的共享合作平台,向国际主流电视媒体供片,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好大小屏联动、内外宣共振的融合传播。
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故事,从考古遗存中还原的场景,在泥沙里发现消逝的瞬间。循迹考古,复原历史,铭记勇气,在时代的浪涛中,我们扬帆远行,留下属于当下时代的作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历史时刻,我们在历史现场!
(《中国考古报道》栏目组)
责任编辑:翟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