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再创新佳绩。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丰硕。文物新闻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这条主线,深入宣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讲好文物故事,展示文明风采。这一年,国家文物局举办11场新闻发布会,开展近百次主题宣传活动,牵头策划推出一系列重大宣传项目。各大媒体高度关注、踊跃报道,“文物”相关话题线上线下热度持续攀升。
日前,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4年度文物好新闻推介结果揭晓,65篇(组)作品从参评的294篇(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2024年度文物好新闻。作品覆盖文物工作各领域,基本涵盖年度文物工作大事、要事、喜事,以昂扬的主旋律、鲜明的平台特色、多元的传播形式展现文物事业的万千气象。
围绕中心,凝聚力量
2024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下,文物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奋力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引领推动。人民日报推出“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策划”,与读者分享文博工作者围绕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入推进多学科、跨区域联合攻关的协作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长城保护工作,回信勉励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光明日报《长城保护:踵事增华 久久为功》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长城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逐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长城保护局面。河北日报联合河北省文物局策划“守护长城 传承精神·青年荟”专栏,捕捉年轻一代“长城守护者”的工作风采,传递青年力量。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社《这条中轴线,映射一座古都历史与新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山河弦歌·北京中轴线的礼物》”、环球时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独具东方神韵的杰作》等一批重量级报道层见迭出,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十二载申遗历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关注度再创新高。
2024年11月8日,第三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宣告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新华社“文物保护法修订系列报道”、法治日报《依法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将这一文物法治建设的新里程碑郑重书写。
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物足迹,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石窟走廊”:从历史深处通往更远的将来》,湖北广播电视台“习语润荆楚”系列报道等作品,传扬“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让中华文明永续留存、泽惠后人”的殷殷嘱托,展现各地践行文物工作要求的崭新成就。
这一年,国家文物局部署30余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纵深推进文物保护体制机制改革。中国新闻社《从文博热看文化传承发展开新局》、中国文物报《在大遗址里遇见美好生活》《示范引领 扎实推进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果粲然可观》、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穿越千年古城 与文脉同行”联动直播等作品,记录下文物领域改革为文物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
服务大局,着眼大事
回望2024,全国文物系统凝心聚力,文物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文物报道聚焦大事要事,文明之声更加响亮。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稳步推进。国家文物局精心策划“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系列报道,媒体团深入5个省(市)采访基层普查工作;人民网《晨兴走“四普” 我当上了文物普查员》生动讲述一线普查员的蓬勃干劲;陕西宝鸡凤县融媒体中心《全国文物普查 凤县在行动》系列短视频记录了基层普查员在家乡的土地上,跋涉探寻的脚步不曾停歇。
文物系统性保护见实效。中国西藏网《布达拉宫“粉刷季”:历史遗存绽光彩 文物保护见“三交”》反映文物保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中的纽带作用;中国文物报《博而承教 物以载德 绘就民族团结美好画卷》讲述了内蒙古博物院在保护传承北疆文化方面的不懈努力;广州日报“画卷中的百年农讲所”融媒体报道深挖本土历史题材,让革命圣地焕发新光彩。光明网《巴黎圣母院火后重生启示:抢救与预防,没有捷径可走》用举世关注的案例强调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考古研究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即将结项,“考古中国”18个重大项目深入推进,多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新成果发布——实证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历史事实》、中央电视台《“穿过历史找到你——武王墩楚墓探秘”系列报道》、人民政协报《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全国政协“推动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专题调研综述》、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何以中国”网络主题活动系列报道》等作品,是过去一年考古工作多点开花的生动写照。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人民日报《连接过去、现代、未来的桥梁——写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报《博物馆“生活圈”走进年轻人的日常》,新民晚报《“流量密码”的背后不仅是热销文创 更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报道,从不同视角展现博物馆事业发展成就,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东方卫视《中国考古报道》聚焦去年上海博物馆的现象级特展,推出《连麦探古:古埃及文明大展 演绎两大古老文明的跨时空对话》,连线策展人、埃及学专家,深度解读两大古老文明同声相应、美美与共的智慧与胸怀。
科学技术赋能文物事业。科技日报《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技术参与深度前所未有》、中国气象报《筑起文物安全“防护墙”》等作品以专业视角解析科技深度参与新时代文物工作。
文物交流合作促成文物“回家”。《紫荆》杂志《扩大文物追索返还“朋友圈” 流失文物回归提速》、中国文物报《起而行之 和合共生——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中意文化遗产合作再谱新篇》写出了中国在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实干笃行,彰显日新月盛的大国力量;天津日报《110岁的北疆博物院,正青春》回忆了一段缘起于110年前中法交流互动的动人历史。
创新形式,别开生面
围绕百花齐放的文物工作,文物新闻报道立足文明内涵,关注点更加多元,作品形式不断创新,在历史文脉的大河中“百舸争流,千帆竞渡”。
融媒合作让文物“活”起来。2024年是甲午海战爆发13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上海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实证甲午——历史的回响”纪念甲午海战爆发130周年融媒特别报道》,用数字媒体技术复原考古成果,重现湮灭在历史硝烟中的海战场景,以真实的细节串联起宏大的历史叙事,缅怀英灵,激励后人。新华社《文明印记——中国珍贵文物影像志|秦公镈:秦人开拓精神的见证》、央视频《文物潮我看》、光明网《“文物会说话”系列有声海报专栏》、湖北广播电视台《“喜”看秦朝基层法脉》等作品,用充满趣味的形式、“含金量”满满的内容,绵绵用力“以文化人”。
对外宣传用心用力。国家文物局与中国日报合作打造“文明中国”栏目(Cultural Heritage),多维度呈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系统化对外讲好中国文化遗产故事;中国气象网The Meteorological Code:Sanxingdui(《三星堆的气象密码》),以独特视角揭示三星堆文明的形成原因。
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文化印记熠熠生辉。2024年,殷墟博物馆新馆、陶寺遗址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东方卫视《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 集中展出230件(套)文物》、中国新闻网“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系列报道等作品吸引众多观众远道而来聆听“历史之音”;中国文物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进入新教材》叙写考古学成果对青少年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意义。
聚焦基层,传递榜样力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看基层”(东北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近东三省灿然可观的文物保护成果;中国文物报社《踏遍邙山勘古墓 叩问洛阳无字书》记录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行与思;大象新闻《古迹守护人:择一事,终一生》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默默耕耘的文物工作者;新黄河“我在山东修长城”系列报道展现基层文物工作者呵护齐长城的全心全意。
(翟如月)
责任编辑:翟如月